近日,区政协召开五届九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委副书记、区长华源,区委常委、副区长顾耀明应邀出席会议。区政协主席陈勇章主持会议,副主席吴梅、张琪、张开明、顾德平,秘书长、办公室(专委办)主任程晓峰出席会议。区政协常委、界别活动召集人、政协委员联络组组长、各专委会子课题成员、相关提案人参加会议。各镇、街道、社区、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协商议政质量和水平,区政协坚持“不调研就不发言”履职理念,在协商前期开展系列调研活动。由专委会主任牵头,成立4个课题组,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邀请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叶军平来奉作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题报告,帮助委员们提高站位、把握政策、了解情况、理清思路;邀请区委农办、区农委、部分街镇负责同志以及村书记、合作社、家庭农场代表一起座谈交流,共同探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和方法;赴柘林镇、奉城镇视察调研,实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宅基地归并、社会治理等情况;赴北京大兴区、浙江绍兴市和余杭区考察取经,学习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为精准协商打下了扎实基础。 协商会上,区委农办主要负责人通报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委员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中心发言、约请发言、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畅所欲言、深入探讨,真诚交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农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有序地推进,阶段性成果显著,特别是部分工作取得了政策性突破,走在了全市前列。同时,大家围绕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汇总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乡村规划 尊重发展规律。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总纲和蓝图。建议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编制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更好地发挥规划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引领作用。在规划编制中,要保护好原有的村庄肌理、自然水系、古建古植,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村韵味,让百姓真正留住乡愁记忆,重温小时候的童年意境。 坚持实事求是。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乡村特点,充分考虑乡村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需求等要素,做到因地制宜、各美其美。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多站在农民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工作目标与百姓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把农民利益放在心头上,保障好农民利益。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农民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项事业用地,不断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建议给予村庄规划一定的弹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胆试、大胆创,抓突破、树典型,走出奉贤乡村振兴的实干之路。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加强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瞄准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明确农产品质量标准,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居民消费的全程标准化,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全面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庄行蜜梨、青村黄桃、南美白对虾等奉贤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和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升,对于滚灯、白杨村山歌、庄行土布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深度品牌打造,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 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在生态涵养、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方面的多重功能价值,积极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总部经济,着力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发展乡村民宿过程中,切忌照搬照抄,而要积极探索符合本土实际的发展之路,可在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中植入、叠加文化创意,生成新的文化元素,同时,不断完善周边配套,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精品乡村民宿。 三、坚持富民为本,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及时准确地了解离土农民的数量分布、就业状况、求职意向等,加强摸底调查,提供精准就业服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创业带动就业等多种举措,帮助农民实现就业。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完善“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机制,让农户共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以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不断壮大农村集体资产,做大做强做优百村实业公司、百村科技公司,切实提高农村资产、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和收益率。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创新农村“三资”管理,加强政策扶持和制度供给,拓宽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农民的财富积累。针对当前我区农民养老金待遇偏低、增长幅度较小的现状,建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农民养老金逐年递增机制,切实提高农民养老收入。 积极推进“三块地”改革。土地是农村的第一资源,要切实做好“三块地”文章,无论是“三块地”流转、招商,还是“三块地”入市,都要保障和激活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如,在部分宅基地流转中,因缺乏产权证书而增加了不确定性,建议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的政策突破,积极借鉴兄弟省市成功经验,研究政策依据,探讨发证方式,为宅基地流转打好基础。在流转过程中,对于今后可能发生的拆迁补偿问题需未雨绸缪,切实保障好农民利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向市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赋予宅基地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功能,通过设置负面清单等方式,规范经营项目标准,进一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在推进农民集中建房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多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使居住小区规划、房屋设计等更加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 四、打造善治乡村,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推动“三治”融合。坚持自治为基,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在“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展基层协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以村居换届为契机,抓好“班长工程”,在待遇、身份、保障等方面探索新的激励举措,不断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坚持法治为本,着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大农村普法力度,通过“模拟法庭”“以案释法”“法治茶话会”“身边事教身边人”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坚持德治为先,通过价值引领、舆论引导、道德浸润等柔性方法,以榜样示范、美德感召,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全面提升乡村软实力。积极弘扬“贤”“美”文化,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将之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农民日常生活中。推进图书馆分馆、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小微”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功能,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乡贤反哺桑梓、垂范乡里,成为乡村的道德典范和精神标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深入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针对当前存在的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建议由区文明办牵头,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改变陈规陋习,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五、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感 加快乡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样的公共服务。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设施升级改造,明确区、镇投入比例,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鼓励三甲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医联体,发挥上级医疗机构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坚持合理布局、建管并重,加大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并对现有的村级体育健身设施进行升级换代,确保体育健身器材有专人管理、使用安全有序。完善农村困境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围绕困境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卫生健康、情绪疏导等提供有效服务。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在总体社会发展规划指导下,修正完善水系规划,计算水环境容量,以水环境容量规范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河道水体现状,全面调查乡村污染源数量、主要因子及空间分布,制定治理技术路线。依据水体功能需求和现状,对全区河道进行分类,因地制宜地采用保留整治、沟通(新开)、拓宽与填埋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河段数,确保水面积。依据奉贤地形地貌和通江达海的条件,综合考虑全区水域布置和水系规划,新开、延长若干骨干河道,以弥补一些河沟水潭填埋导致的水面积减少。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借鉴、推广庄行镇吕桥村“美家园”爱回收示范站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调动农民垃圾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