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建议

    医疗卫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民生。56日下午,区政协教科卫体委联合民盟、教育界、医药卫生界界别就“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议题开展对口协商活动。区政协副主席吴梅参加会议,区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沈俭英主持会议。区卫健委主要领导,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医保局相关领导应邀参加。

    协商会上,区卫健委通报了我区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情况,区中心医院、奉城医院介绍了各自工作推进情况。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迁建了区中心医院,实现了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级乙等医院,加快推进奉城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建设,积极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着力为当地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均等化、同质化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的医疗体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委员们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医疗中心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超常措施,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为此,委员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积极创建三甲医院。委员们认为,以需求为牵引搞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奉贤作为南上海区域中心城市,医疗机构目前需要服务720平方公里内的110万人口。随着东方美谷+“未来空间”双引擎战略的实施和自贸区新片区功能的拓展,人口必然会有较大规模导入,医疗资源也应尽量辐射到东部临港地区。在奉贤区域内创建三甲医院,从根本上解决“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就医需求,既是民生所盼,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区中心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奉城医院创建三乙医院,建议成立区级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通过创建工作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及时解决好学科不全、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要加大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委员们认为,医疗设施设备是开展现代医疗救治工作的刚需,是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外在表现,是筑巢引凤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区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多已接近使用期限,故障率高、工作效率低,与区域性医疗中心功能要求不相适应。缺少代表医疗前沿科技的一些急诊急救、疑难重症诊治、基因分子水平诊断的关键设施设备和“压舱石”装备,需要政府下决心加大投入,激活医院的自我造血功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明显感到我区各医院感染科设施设备奇缺、隔离留观病房严重不足,不具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设施设备的添置和完善。

    三、要引得进和留得住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医疗人才既是医院的金字招牌,也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目前,我区医院在相关卫技人员、医护人员及高级职称、高学历人才保有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高素质人才总量不足,区中心医院近5年内只引进了2名,学科带头人出现断层。委员们认为,要积极借鉴兄弟区、外省市吸引人才的务实举措,坚持前瞻思维,加大政策供给,力争引进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拔尖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四、要重视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创新是第一动力,教学科研平台既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是招揽人才的利器,还是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医院科教大楼作为储备项目立项已有10年,迟迟难以推进。目前,区中心医院拥有博士生导师13名、硕士生导师53名。由于不是属地大学的直接附属医院,研究生招生和国家自然基金申请只能依托外省的南方医科大学。目前本市只有我区中心医院还未成为属地化大学附属医院,已成为医院今后发展的一大瓶颈。委员们认为,当前要全力推进区中心医院成为属地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可拓宽视野,除交大之外,也可考虑与上大等其他大学合作,并尽早建设医院科教大楼,从源头上解决研究生带教、医院科研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要求建立医联体内的整合型服务模式,实现预约、就诊、转诊、出入院、付费、随访、检验检查等全流程服务,而目前我区两所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全市同级同类医院的较低水平。委员们认为,要借好上海推进“两张网”建设的东风,用好兄弟行业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政策支持的潜力,由相关部门搞好牵头协调,尽快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信息平台,进一步强化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和互联互通,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四级建设,增加线上环节质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