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委员邱炜、朱琳反映: 上海最早的状元是奉贤人,名叫卫泾。他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奉贤过去隶属松江华亭。有史可查,华亭县一直到北宋末年,科举考试并没有出现一位状元。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萧塘人卫泾高中状元及第,华亭县才出现鼎甲,所以在清康熙年间的《松江府志》上有“状元及第,华亭鼎甲自泾始”的说法。百度百科能查到卫泾的生平资料:卫泾(1159—1226)嘉兴华亭(今上海奉贤县)人,徙居平江昆山(今属江苏),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状元。与朱熹友善。宁宗开禧初,累迁御史中丞,三年,参与谋诛韩侘胄,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为丞相史弥远忌,罢知潭州,有《后乐集》。 卫泾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除了是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位状元,还留下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卫泾学识渊博,与大儒朱熹是好友;不畏权贵,与权相韩侂胄、史弥远争斗;他还出使金国,预见蒙古对南宋的威胁……卫泾去世后,宋理宗特意罢朝一日,特赠卫泾为太师,追封其为秦国公,赐谥“文节”。萧塘的卫氏家族,除了卫泾,文人学者频出。自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直至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属今奉贤的地方共有12人考中进士。这12人中,除许克昌一人外,其余11人均姓卫,并且是卫泾一族。这一点,足以证明萧塘卫氏在两宋时期,乃鼎盛巨族,对奉贤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目前,我们奉贤对卫泾的了解和研究,还远不及临近的江苏昆山市。卫泾一族从萧塘搬迁至江苏昆山。昆山市把卫泾作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昆山千灯镇就有卫泾公园、卫泾园小区、卫泾路等以他名字命名的地标。作为上海地区第一位状元,也作为两宋时期奉贤籍的著名政治人物,我们奉贤也应该怀有“弘扬卫泾先贤精神,打造状元特色文化”的使命职责。 为此,建议: 一、区文史部门和奉浦街道要高度重视“萧塘卫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特别是把萧塘地区乃至奉浦街道的历史文化定位成“千年古镇、状元故里”,把“状元文化”作为奉贤的一张文化名片打造。区史志办和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对卫泾以及萧塘卫氏的遗物、遗迹进行全面考证,对史、志、谱记载状元卫泾的诗、稿等进行整理,并编辑成书。 二、以卫泾状元精神引领贤文化价值追求的方向。奉贤虽然地处上海大都市的远郊,但却流传着“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的贤文化。历代乡贤辈出,俊彦纷呈。其中卫泾高中状元,犹如一声春雷,极大地鼓舞着后代学子们拼搏进取、博学勤思、笃行致远、不甘人后、舍我其谁、勇立时代潮头的士气。卫泾留给后人精神,在史书上称其“忧国忧家,始终一节,而谋虑深远,不邀近功”。卫泾的家国情怀,状元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正与当今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观相契合,极大地丰富了贤文化的内涵。可将卫泾的事迹增补进“贤文化教材”,从而丰富奉贤中小学的教育资源。 三、以状元文化推进奉贤文化旅游建设。卫泾的状元及第,地处萧塘地区,轨道交通发达,毗邻奉贤新城,区位优势明显。在充分挖掘卫泾状元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文旅部门可以通过“当一回奉贤状元,过一天海派生活”主题活动等,将状元文化与奉贤重点旅游区域和贤文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推出独具奉贤特色的“状元游线”、“状元婚庆”和“状元宴”,推出“状元糕”等丰富的状元旅游商品,进一步塑造“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的城市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