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贤大力营造中小企业活力区建设、在许多利好政策出台、在奉贤注册型企业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在奉贤税收大跨越的情况下,为什么很多中小实体企业明显感受到压力、艰难和困惑?地区就业压力加大、失业率增加,农民增收困难,已是当下不争的事实。不少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就是一个大大的“累”字,做事累、做人累、心态更累!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是不是总体性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 十九大强调,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实体经济,也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奉贤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汇聚之地,是实体产业发展驱动的典型。为抓好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涉及转型升级、吸引人才、科创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平台等政策,进行了多方面、多维度的投入,但区域中小实体企业的获得感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完善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供给”平衡、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奉贤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12月22日专题召开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全市上下都在努力,区与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为了进一步把握奉贤区中小企业独特的发展脉络,了解其生存现状和压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并引起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思考,本人通过走访和调查研究,听取企业意见,形成本提案。在这里,我对中小实体企业的关注,更多的是对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关注。 一、给尊重、给平等 不以亩均税收论英雄,要以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坚守坚持为准则,以创造就业、打造口碑及品牌论英雄,营造平等、宽容的企业经营氛围,营造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百年老店。 宽容的深圳形成了深圳速度,孵化出华为、腾讯等更具前沿目光的创新企业和更具创新与参与意识的深圳人。这些企业,一开始都是不起眼的小企业。深圳,历史上是个小渔村,没有悠久、独特的地域文化,唯一的突破点只有“平等”、“自由”和“创新”。在深圳,企业的平等、宽容、被尊重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深圳今天的成就,无不与这种长期持久的事业氛围、文化气质有关! 中小实体企业对奉贤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今天意义和未来意义,如何营造企业经营环境,将对奉贤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奉贤历史上就是以中小生产制造业起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奉贤经济实力远超松江、青浦、金山。乡镇企业异军崛起,洪庙农民集镇大发光彩,是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奉贤人民能吃苦、肯干事,民营实体经济为区域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和精神力量,推动了我区几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近些年,奉贤一些企业和市场领域“脱实向虚”,不少机构、职能部门“重虚轻实”的苗头,值得重视和反思。随着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经济服务化水平提升,制造业占比逐步降低,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例不断增大,实体经济在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被低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程度不断膨胀、超常发展,大量制造业被当作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严重弱化、退化。在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曾经一派繁荣的底特律逐渐萧条,几乎成为“废城”。最终,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制造业是奉贤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稳固奉贤经济的基石。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深化,信息化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正在加剧,但信息、数字的叠加,改变不了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新时代下奉贤的经济增长,其驱动力仍来自于生产制造业。 奉贤在推出东方美谷这个大品牌的同时,政府不能忽略其他实体企业的大发展。当前,中小企业中,己经出现了政府待遇不平等、“以税收论英雄”的论调,税少、传统、缺乏新概念的实体企业无人关心、不被尊重、倍受轻视!无论是经营努力、就业贡献还是产值输出等等,都不及亩均税收来的“英雄”!整体的投资、创业、经营环境和氛围非常压抑。 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平等对待、相同保护,不因小而遭受歧视,着力营造奉贤的亲商贤文化,传递至世界,真正构建奉贤中小企业活力区! 二、给机会、给环境 政府应遵循规律,不搞大跃进,不提脱离实际口号,不要让企业茫然、无所适从;要放低调子,放低了,才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有点高大上,可以,但更要接地气,要有符合规律性的认知和做法。 转型升级不能过度、任意解读,更不能以此为借口,随意逼死、消灭一家认真干事的企业。要切实为中小实体企业发展营造事业环境,稳步走出符合企业发展的道路。 各经济园区的转型升级,应问计于在园的企业,给企业以知情权、讨论权,给参与的机会、发展的可能。 也许,大家可以梦想,奉贤明天变成陆家嘴、后天变成美国曼哈顿,但我们不能为这样的梦想鼓掌。是的,奉贤人民梦想着实现跨越式发展,也一定能够跨越式发展。但不管怎样,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路还得一步一步走,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靠敲锣打鼓是成不了伟业的。在城市生态链群愈发成熟、紧密的今天,分工互补、错位竞争,才是奉贤这个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南部、杭州湾北岸区域的出路。利用广阔的土地,利用上海的优势,踏踏实实地发展制造业,成片成块大规模、区域化的制造业,以产业支撑奉贤的城市发展,城市与产业集群相匹配,相互引领、支撑,千方百计降低制造业成本、实体经济的成本,注重产业链、配套链建设和完善,上海中心城区缺乏的,我们配套,中心城区没有的,我们提供。如果我们随意中断、打断产业链、配套链,而与陆家嘴、虹桥商务区、徐家汇去争总部集聚、商务中心,抢建办公大楼、高端CBD,在“头部效应”下又能有多少效果?空置、烂尾并不只是城市资源的浪费,消费的更是奉贤未来的发展潜能和时间。 只有符合规律的,又在规律引领下主动、积极迎战,才是好的!要有符合规律性的认知和做法,不可以“大跃进”。调子高了,就不可能实事求是。放低调子,才能真心实意地对话,听取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拿出好的措施,才能踏实地干、老实地干、有真作为的干! 奉贤企业以民营经济为绝对支柱,其特点就是小而散,企业要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许多企业、企业家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希望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道路。 但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状态转换的趋势导向,是企业创新、技术、营销、管理等一系列内化提升的过程,不是达标认定、资质评审,难以通过所谓的数据、标准去评价某一企业转型升级是否成功。 过度的运用、解读转型升级概念,将引导新政策落实为绝对性的执行细则,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一方面,一味地去产能化,淘汰传统产业,哄抢追逐新兴产业,反倒恶化了产业结构,“瘸脚”走路。另一方面,无谓地去对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将奉贤这个制造之城带入“二退三进”的死胡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依托的是实体产业的繁荣,沙上建塔无法长久。奉贤,更要强调的是二产的绝对值,首先要做大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