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计划生育政策都是我国的国策,失独家庭则是这项国策的意外结果。上海市作为国内执行计划生育较好的城市,有能力也有义务善待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对于失独老人,政府理应给予适当的照顾。在这方面,奉贤区失独老人数量小、负担轻,可以为上海探索出一条试验之路。 根据2012年上海市妇联及复旦大学的测算,上海市失独家庭总量约为3.9万户。考虑到奉贤区人口仅为115万,不到上海市人口的5%。按此推算,奉贤区失独家庭户数大约为1900户,其中65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家庭数量应该更低。 目前,上海市及奉贤区针对失独老人已经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从2017年3月起,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为上海市失独家庭提供“安康通”援助服务项目,凡具有上海市户籍、持有《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的失独家庭,都可以在上海市享受“安康通”援助服务项目。奉贤区也提出,2017年要为全区500户失独家庭实施家庭关怀。 对于调动社会力量照顾失独老人,奉贤区基层政府也做过一些有益尝试。例如,2016年开始,奉贤区青村镇就由计生办牵线,让驻地内某部的10位年轻士兵与当地的10户失独老人结对组成了“新家庭”,定期为他们组织团圆饭、联欢会、短途游等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一方面,这些年轻的力量可以带领老人们早日走出阴影,另一方面,这些远离家乡的士兵也能感受到像父母亲一般的关怀。 在此基础上,我们走访了一些失独家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有难度。一个现实问题是,民营养老院往往费用不菲,公立养老院多数又需要子女签字。 失独老人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承担不起民营养老院的费用,入住公立养老院又无子女签字。虽然个别案例有其他亲属代为签字,但是流程总体比较麻烦,不具备普遍性。因此,建议奉贤区的公立养老院,可优先为失独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对于特殊群体予以特殊照顾。 第二,失独老人就医存在困难。此前,我在长宁区采访发现,即使身处中心城区,当地的失独老人入住三甲医院也相当困难,不仅没有绿色通道,而且只能靠老年人自己在医院来回奔波。而且很多失独老人身患慢性病需要的药品,在指定医院也往往得不到保障,只能去更远的医院以更高的价格购买。 客观来说,奉贤区的医疗条件在上海市并不突出,而且,为失独老人开通跨区域就医绿色通道也相当困难。因此,奉贤区可以考虑就地为失独老人建立就医、用药绿色通道,针对失独老人的体检、医疗、药品提供优惠。 第三,失独老人缺少应急联系人。对于失去伴侣的失独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劣。一位失独老人说,她经常担心,自己如果病倒在家里,连个呼救的人都没有。就算能叫到急诊,连个代为签字、代为保管个人证件财物的放心人也没有。 因此,奉贤区可以组织基层街道、党员,就近服务、关照失独老人,让他们在身处紧急状况时,也能有个放心人。 失独老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弱势群体,人生的无常也让他们饱受伤害。因此,尽可能照顾好失独老人,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政府讲担当、负责任的体现,期待奉贤区可以在这方面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表率。 人出生的最初3年里,大脑发育最为迅速,而且孩子的人格和行为在上学前已基本形成,因此,学前教育是一块重要阵地,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议: 1、加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政府投入,合理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在确保保教人员配比等前提下,通过扩大现有园舍规模、增加学额和划区入园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园所的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形式,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2、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建立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3、扩大学前教育范畴,放宽幼儿园只招收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的限制,规定有条件幼儿园(如生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等)必须开办3岁以下的托班服务,积极应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4、强化学前教育机构动态监管机制,完善学前教育服务规范和标准,加强办学质量监管和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和监督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行为。 5、完善学前教育机构服务人员管理规范和保障机制,严格对任职人员资质审查,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