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河道是包括河堤、护坡、河床、水体、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复杂生态系统,是引水抗旱、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等直排入河,加上河道日常管理和维护的缺失,造成河道普遍出现形状单一、结构硬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部分河道景观缺失等问题。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常见的河道清淤、截污工程、生态滤池、接触氧化法等环境工程处理措施外,生态浮岛、人工湿地也是目前河道综合治理中被广泛采用的。生态浮岛,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将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栽植在由竹子、PVC管或聚苯乙烯发泡板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具有较大浮力的载体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富集氮、磷等水中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1979年德国建成第一个人工浮床后,该技术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广泛应用。日本的生态浮床总面积达70000m2,在日本霞浦湖、土浦港、琵琶湖等地推行,且景观效果良好。水生植物通气组织和排水器官发达,能较好地适应水体这一特殊的环境,是植物浮岛很好的植物材料。水生植物根系发达、繁殖速度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大的生物量,并为鸟类、鱼类、水中的微生物等提供栖息地。在有效净化水质的同时,自发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空间,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完善了水体生态系统。研究表明:美人蕉浮岛、伞草浮床、富蒲浮床在去氮除磷、降低浮游生物量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注:可根据河道的污染程度、配水等情况,选择上述治理措施的一种或几种,合理搭配,可削减NH3-N、TP、COD等20~50%,若配合截污工程进行综合整治,效果更理想,并可提升景观效果)。 但在笔者实地调研中发现,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乡土水生植物普遍应用不足, 一半以上为观赏性强的外来物种, 应用频率较高的为挺水植物, 对水体自净效果的沉水植物重视不够。笔者就河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本土水生植物的使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建议: 建议一、贯彻好相关条例法规、强化对河道的保护意识 河道是公众资源,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河道保护都有明文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需求的增长与河道的保护的滞后产生了矛盾。建议市绿化市容局、市建交委等主管部门遵循自然规律,从气候、水文、水质、土壤等综合因素入手,修订、健全相关条例、法规中对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使用的相关要求和验收的表述,然后提请上海市人大立法层面予以修订、细化。目前水务部门还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短板”问题,建议区、镇人民政府应健全和细化对河道保护建立监管考核机制,“河长制”真正落实到人,加大对水务部门和镇政府、街道的目标考核、行政问责。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进一步形成强化河道保护的氛围。 建议二、合理栽种水生植物、创设人水和谐环境 水生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特别是水生维管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或降解转化有毒物质。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充分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条件、河道的生态系统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合理筛选、栽种水生植物用作生态修复,必须强调的是:控制好水生植物与河道水面面积的比例,水生植物的配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至少需留2/3的水面面积,不要破坏自然本身的生态循环系统。建议选用花叶芒、狼尾草、沿阶草等中、高型的耐水植物,充分考虑生长繁殖特性、具体的生长环境,科学合理地加以配置、设计,不仅可以观叶、赏花,还可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降低水流对驳岸的冲刷动能,其根茎可以牢牢地抓住岸线的土壤,大大降低岸线部分的土壤流失。力求模拟并再现自然水景,最终达到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稳定水体景观,形成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建议在受到污染的天然水体中种植大量耐污染、净化较强的水生高等植物,使其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富集到体内,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改变水质,减轻或消除水污染。例如,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的水体宜选用观赏型水生植物;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水体可选用水生蔬菜;对混合型号污染的水体采用水葫芦、浮萍、紫背浮萍、睡莲、水葱、水花生、宽叶香蒲、菹草等植物。 建议三、加强乡土水生植物资源的繁育、栽培,有效降低绿化成本。 在充分利用本土水生植物资源配置群落的基础上,更应通过不同生长型组水生植物的应用, 通过立体式水体绿化模式, 构建“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群落复合体,乡土水生植物的应用突出了河道生态系统中地域性特点,对本地环境有着很强的生态适应性,有利于营造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系统。在种植方式上可综合应用点植、片植、对植、从植、群植、孤植和混交等手法,并同其他水生植物合理配置,构建稳定的水生植物组团,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降低河道绿化的成本。在种植的空间上,因现有河道大量应用硬质驳岸,使植物的生长根基难以存活,应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弥补其不足,建议采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化新举措,充分恢复自然水体本身调试能力,实现“水土交融、河景交汇”,以期达到改善水质、提高河道自净功能的理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