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全面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能级的建议

        问题及分析:

        一是全区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制约了养老服务能级质的提升。从家庭方面看,近些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优秀传统受到冲击,个别市民的道德已经没有了底线,嫌弃老人,“啃老”还“理壮”,欺老虐老现象时有发生。从行业上看,社会上对养老服务人员认可度不高,养老服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养老服务机构环境设施差、服务能级低,没有把住院老人当着亲人去照顾,一味地强调“看牢、守好、安全”就好,体现不出更多的“人文关怀,难寻“家庭感觉”,甚至有种“住院等老”的感觉,更谈不上“安居乐养”;虽然这几年大张旗鼓地搞了“孝贤文化”建设,强化了宣传,但市民的“孝贤”意识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全社会的孝亲敬老氛围仅停在“面上”,还没有形成行动自觉。

        二是全区养老服务设施供求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养老服务能级的均衡发展。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全区养老机构34家,共有养老床位6612张,入住老年人2738人,入住率仅为41.4%,入住率相对较低。自从推出“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养老服务新模式后,目前全区农村老年人用餐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中心城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还比较紧缺。特别是南桥城区老年人用餐需求较高,而南桥镇区域助餐点仅有2个,其中区老年大学承载量为300人的为老助餐点,而短时间内办卡人数就超过了500人,不能满足城区老年人用餐等需求。

        三是养老服务信息化不够、护理队伍素质偏低,制约了养老服务能级的整体提升。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全区养老机构中共有400多名养老护理员,大都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工人,“4050”人员居多,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年龄偏大,缺乏有效的专业化知识和培训,服务水平和效率低,只能担负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更好的专业服务了。其次是养老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还不多,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为老服务信息不对称,资源优化分配不合理,服务精准化水平不高,全区“智慧养老”还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与其它先进的区县、省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建议:

        要紧贴区情实际,积极借鉴台湾养老服务业的成功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聚焦发力,逐步提升养老服务能级。

        (一)要加强孝贤文化的弘扬与研究,大力推崇人文关怀、家庭理念。发展养老服务,推崇人文关怀、家庭理念是根本。前段时间,我有幸随团考察学习了台湾养老服务业,在台湾养老设施观摩考察中,你会发现,大到“建设计划、居住环境”,小至“一把椅子、一声问候”,果图门标、感应电梯、怀旧摆设、走廊佛堂、个案餐饮、亲人探访……处处可寻“家庭感觉”,处处都可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用从事台湾养老服务业同志的话来说,“老人住进来是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说买房子、到医院、住旅馆。推行养老项目,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硬件上,其实老人真的不在乎硬件有多好,吸引到老人的,一靠专业的医疗健康保障,二靠丰富有趣的新生活”。机构养老,它不是酒店职能的延伸,也不是医院功能的简单外派,不是来“住旅馆、等老的”,应该是家庭生活的延伸,是来“养病、养生、养老”、欢度高品质晚年生活的。秉承“家庭”理念、用胜过“家人”一样的服务,就应该用老人觉得舒服的方式去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可能是孙子孙女和爷爷奶奶的发嗲撒娇,可能是大杂院几十年老邻居的融洽和随意,也可能是发小的嘻闹无间!生活起居、医养康复,处处体现人性化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让住院老年“想进来、住得住、住得好”!真正让入住老人有尊严地养老、幸福地延年。正可谓,养老机构千千万,贴身容易贴心难,你出于主观提供的服务,不一定是长辈需要的服务。在养老服务中,所谓以人为本,并非高端奢华,除了满足长辈基本的物质需求外,关键还是要研究如何满足不同年代长辈形态各异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孝亲文化宣传,真正打响奉贤“贤文化”品牌,让“孝贤”成为每个奉贤人的行动自觉。各养老服务机构,一定要秉承家庭理念,围绕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点滴、身心健康、精神需求等方面,从小处着手,从细节上发力,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想方设法彰显家庭理念,真正让老年人想住进来、住得开心、住得惬意。

        (二)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发展养老服务,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很重要。走进台湾养老机构,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的,在住院老人的房间、康复护理间,你闻不到任何异味!十分干净、十分温馨,这固然与台湾实行“垃圾不落地”精细管理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台湾养老服务业对专业护理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专业化养护管理。说实在的,目前从家庭角度来讲,家属亲人很难会从科学、适宜的角度给予老人更加有效的医务、居务等日常的体贴服务,十分需要具有更加丰富临床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去完成,实现胜过家庭、更有品质的养老服务。在台湾养老服务场所,你随处可见有专业、年轻的护理人员,类似我们“4050”的养老护理“主力军”很少见,每个养老机构都会与若干高校结对联系培育,高校专门设有“养老服务”专业。在台湾护理模式中,每个病人、老人都有专职护理人员,能熟悉掌握护理对象的需求。同时台湾十分重视志工队伍发展,每个养老机构都有招募志工行动,具备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台湾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台湾养老服务业上经常能见到专业志工忙碌的身影。打造一支有规模的专业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让更多志工队伍参与养老服务符合时代的要求,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可造福老年人群,提升能力和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台湾这些好的做法,通过“政策的鼓励扶持,与医院、高校的结对联动(资源融合)、专业技能的培训、持证上岗的规范、专业志工的参与、薪酬待遇的提升、招录人员的把关”等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特别是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努力为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能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要精准对接城乡养老服务的需求,全面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能级。发展养老服务,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关键。供需匹配的失衡往往是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一个痛点。而保持供需匹配,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是最基本的要求。就目前全区养老服务发展情况看,一是要认真落实好既定的为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各街道(社区、开发区)要承担起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定好推进“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具体建设任务,促进为老服务设施合理分配。比如,南桥镇等中心城区要重点完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设施建设,以满足老年人日托、日常用餐需求。二是要大胆引入社会资源提速刷新养老服务能级。特别是针对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护理员服务能力差,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人气不足、活动单调,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日常运行规范化程度较低等短板,在加强日常培训的同时,要着眼引进有专业管理经验、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团队加强管理,推进区第二福利院等公建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探索完善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社会化运营新模式,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三是要强化政策支撑提升养老服务能级。建议调整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创建与运营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四堂间”创建和运营,特别是在稳步发展农村宅基睦“四堂间”的同时,研究制订城市地区老年人助餐的布局和补贴政策,以及公办养老机构委托社会力量运营扶持政策,推进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公建民营”。落实农村薄弱养老机构改造等实事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完善为老服务设施,打造镇有“院”、片有“所”、村组有“点”的为老服务格局。四是要强化载体创新提升养老服务能级。通过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打造区综合为老服务服务平台;加快街镇、居村、专业养老机构老年顾问点体系建设,完善老年顾问制度,创设养老顾问平台,为本区户籍老年人提供养老政策咨询、办事指南、服务推介等全方位养老顾问服务,推进为老服务个性化、精细化,着力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