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也许每个人对“乡愁”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对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对家乡的眷恋应当是“乡愁”的主旋律。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都会有着这样的记忆:清晨公鸡的打鸣声把你从梦境中唤醒,缭绕的炊烟在每家每户的上空飘逸。春天的早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河边掰一枝嫩嫩的茭白尝鲜,摘芦苇上刚长出的新叶,闻着灶间里烧粽子时那芦苇叶飘出来的清香味;夏天的夜晚,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循着蛙声与小伴们去芦苇群里寻找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秋天的黄昏,西风吹叶满湖边,除换秋衣独概然。到河边摘下金黄色的芦苇花拿回家做扫帚、做芦花鞋(是那个年代冬天穿的最暖和的鞋);冬天的正午,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期盼着灶头上炒着的霜打后的青菜早早端上来,惦记着灶头里煨的山芋是否已熟了。 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许就是一种“乡愁”吧! 但是,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宅基创建过程中渐渐的在把“乡愁”抹杀。一些地方的和美宅基创建只注重外观漂亮(形象工程),不重视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的延续。个别地方明确规定:农户家不得饲养家禽、家畜,不得砌灶头。理由是:污染。大规模饲养家畜、家禽污染严重,不让养,农民能理解,而农户自家养几只自己吃的鸡鸭鹅(蛋)也不可以,为什么呢?有的村允许农户少量饲养自己吃的鸡鸭鹅,但是只能旱养(旱鸭子)。可笑!镇、村级河道里不得有任何水生植物,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理由是:保持河道表面整洁(光秃秃),上级来检查验收时好看。愚昧! 一位老农问我:农村的灶头有了几千年了,现在说是有污染不让砌,有灶头的时候为什么没有PM2.5、没有雾霾呢?再说现在哪家的灶头是每天在烧的呢?很少、很少、很少。我们也喜欢用省事、干净的清洁能源,都在用液化气,灶头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偶尔烧一次,灶头上炒的青菜就是好吃,咸肉菜饭更是冬天人人喜爱的美食佳肴。为什么你们城里特别喜欢跑到乡下来吃灶头饭呢? 也许是我们有些年轻干部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宅基创建的真正目的,不能正确理解上级的意图;也许是懒政,搞一刀切省事;也许是和美宅基创建验收十几个部门的有些人不懂得河道边的芦苇、茭白、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现在镇、村的河道通过整治确实干净了,但水质还是劣五类,主要原因就是水体的净化功能没有了),片面要求镇、村级河道里不得有任何水生植物;也许某些高学历者不懂得鸭、鹅的习性就是在水里游弋、嬉闹、觅食,它们的排泄物是鱼类、贝壳类、藻类的最佳食物,这是一条不能割断的生物链。记得有一次区委庄书记在某村检查工作时看到河里有几只鸭子在戏水兴奋地说:这就是农村,农村就是要有农村的特色。 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宅基创建,就应当与当地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相结合,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农耕文化相结合,要留得住“乡愁”啊! 建议: 1、允许生活在农村的本村农户饲养少量自家食用的家禽,允许鸭、鹅进入河道戏水、觅食,保持生物链不被切断。。 2、要鼓励各镇、村在镇、村级河道适当种植芦苇、水葱、菖蒲等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使自然生态得到恢复,用原生态方法尽快消除劣五类水质;不能因噎废食,应当允许本村农户在村级河道内种植茭白(对过度疯涨的茭白,河长应当及时提醒农户进行必要清除)。 3、鼓励农户使用清洁能源作燃料,允许农户保留传统灶头。 4、区级相关部门应当科学、合理制定和美宅基创建验收标准,对一刀切、破坏生态平衡的“形象工程”实行一票否决。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宅基创建,让农村更加生态、美丽,让农民更加富裕、幸福,让人们更加记得住“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