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当前我区中小学校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仍固守着传统的“专制型”师生观,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加之班级授课制缺点的逐步凸显,以及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许多教师在中小学教学课堂中不断追求效率式和机械训练式教育,讽刺规训式和苛求固定知识式的教学用语还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学表情用语过度威严,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疏远。笔者认为,中小学教育并非是机械训练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快速、死板记诵,教师更不是权威的表征而对学生威言厉目,中小学本真的教育在于教化、开悟,因此,中小学教师就需要不断克服现代技术理性的藩篱,摈弃追求教育效率式的用语,深刻认知少儿发展心理,推动教师教学用语由机械训练式向启发诱导式转变,课本固定知识式用语向引导开放发散式用语转变,不断革新师生观,减少对学生的嘲讽规训,提高与学生真诚沟通的频率,便于拉近教师同学生的距离,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升奉贤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议: 就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教学用语水平,笔者具体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摈弃追求效率式用语。中小学生培育不仅仅是给他们灌输教材上限定的内容,更应注重人格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为自己设定清晰的人生目标,并且鼓励他们朝着该人生目标不断奋进。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使用“快点、快点,不要浪费时间”,“给你们XX分钟时间,快速完成题目”,“不等了,没做好自己下去思考”等类似的用语,多运用诸如“别着急、再想想! ”,“别担心,还有时间思考”等类似的语言,多给学生缓冲的时间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更深刻地习得知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二、向启发诱导用语转变。我国启发式教学之先河在《论语·述而》中就有所论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诠释了启发式教学“开启意”、“达其辞”、“举一反三”的精髓。实现启发式教学必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地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才会实现。因此,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机械训练学生式的语言,转而用“君子之教”启发诱导学生审问、慎思,倡导教师的教学用语多使用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你认为如何”、“还有问题要问吗? ”、“如果增加(减少)一个条件,问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转换一下角度,朝另外一个方向思考呢?”、“对于这个问题,咱们能不能逆向思维?”等类似的语言以发挥启发、循循善诱的作用。 三、加强真诚沟通的频率。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规训者”与“被规训者”的关系,就容易出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讽刺、挖苦学生式的语言。笔者以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教师应秉持仁爱之心,利用语言之“善”引导中小学生在公平的语境中不断体验到作为独立个体应当具有的平等权利,从而可唤起孩子们的公平意识。教师们应当放弃使用诸如“现学就给我现忘啦、真是不得了啊”、“不要敬酒不吃想吃罚酒啊”、“各位大小姐、大少爷们、可要集中注意力”等讽刺挖苦学生式的用语,而是通过接纳、肯定、帮助、关心的教学用语,尊重、信任学生,真诚与学生沟通、交往。 四、向开放发散用语转变。中小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仍固守毫无个人思考体验的灌输、填充书本知识的旧观念,反对学生发散性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势必伤害学生创造力的成长。因此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摈弃诸如“书上写的才是最标准的答案,必须按照书上最标准的答案来做”、“自己不要胡思乱想,都按照书上的答案来”等苛求固定知识式的用语,多使用“大家都充分发挥想象,给我属于你的答案”、“大家都仔细思考,尽量思考出不同的方法,找出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等类似的语言,还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力与发散性思维的指引下创造性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