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打造,我区通过河道整治、和美宅基创建、美丽约定等一系列举措,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初步改善。但整体看,还缺少“有风貌更要有韵味,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 一、目前我区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乡村风貌缺乏整体协调统一。除少部分集中居住统一新建的村庄区域,大部分农村总体布局散乱,乡村风貌留存不足,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表现不够。农民建房风貌不一,房屋设计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建筑风格凌乱,甚至出现“一村千面”的现象,不注重与村庄整体风貌的协调性,也不能体现区域特色。 2、历史文化标记特色不突出。我区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家,区级保护单位32家,文物保护点178个,绝大部分历史文化标的散布于农村区域。农村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力量薄弱,如部分村没有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民俗风情、不注重传统文物的保护,导致历史文化资源流失;部分村有保护意识,但在展现传统文化特色的规划建设中过于追求现代化,与乡村特色与风韵不符。 3、整治后“回潮”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村组在环境创建过程中,积极配合,整治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但在后期长效管控上存在疏漏,回潮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和美宅基”复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村组创建成功后长效管理不到位,整体环境仍较为脏乱。如违章建筑长效管控方面,存在新增违法建筑现象,上半年全区通过巡查举报等多种途径,发现新增点位135个。再如示范村创建方面,部分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创建初期环境优美、整齐有序,但由于后期配套管理机制不足,存在绿化养护跟不上、村容村景杂不整洁等现象。 4、村民综合文明素质有待提升。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区村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仍有待提升。居住的本地村民多为老人,在生活习惯方面,仍普遍存在宅前屋后乱堆杂物、河坡种菜、河道拦网等现象;村民的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意识以及垃圾分类等认识不够到位。而村中的外来务工人员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区域文化差异及语言、生活习惯因素影响,总体归属感不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和配合治理的意识较弱,管理难度较大。 建议: 二、提升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尽快出台奉贤区农村建筑风貌指导手册。一是加强村庄设计和规划。在出台保留村居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农民集中居住地打造时,不要过于城市化,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保留适当的”乡愁”元素;在打造保留村时,建议区级部门组建专家库和第三方服务商目录,指导各村镇规划同步实施和落实。尤其在明确布点定位、功能定位与产业定位后,区级规划部门审批时,突出村庄设计和建房风貌管控,体现“乡村”特色。尤其关注主干道两侧、村口等节点的风貌,避免城市布局简单复制到农村,避免大广场、大草坪、一模一样的村口牌坊等缺乏乡村辨识度的建设。二是加强对村民建房的指导。建议以乡村公共建筑和民居设计为突破口,形成有地域特征、文化特色、不背离本土“乡愁”、百姓欢迎的精品设计图集,开展免费送图下乡和建筑工匠培训。并逐步将农村建房风貌管控列入农村自建房审批内容。三是主动匹配和对接历史传统风貌。对具有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建议由村集体采取回租等方式,建议用作公共空间。符合传统风貌但需要保护修缮的孤房,可以适当设计与其风格一致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的开放空间,以发挥其作为“乡愁”载体的功能。 2、坚持条块协调推进,提升各方对美丽乡村大概念的统筹运用能力。一是彻底改变主观意识中复制黏贴城市模式,在学习“浙江模式”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照搬照抄”,体现奉贤本土特色。二是村干部要充分用好施策空间和决策权利。乡村振兴像作画,调色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村干部手中,不能依靠各条线提前调色,块上简单拼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村要心中有预期,尊重和保护各自村庄特有的建筑风格、村庄肌理、村落文化等特征。三是各条块积极施策,共同守护乡村民俗。守住民俗才能守住“乡愁”。充分发掘文化传承载体,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原生的织带技艺、纺纱技艺、糕团点心制作等,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3、坚持以民为本,有序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一是落实落细“美丽约定”。使美丽约定真正发挥基层治理“草根宪法”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宅基公约,开展“守护家园”行动,采用积分制、等级制等方式,建立奖罚并举的奖励资金分配方案和自治金使用方案,不断加强农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有效激励村民参与长效管理。如进一步强调“孝悌恭亲”等传统道德,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如增强村民对守护传统民俗,守护“乡愁”的意识。二是潜移默化鲜活宣传。可以把一些名言警句、传统美德、科普知识等以图画、故事的形式,鲜活地搬上公告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还可以通过下乡小分队的文艺演出,组织村民排演“美丽乡村”节目等,引导他们不光自发养成文明习惯,更成为宣传者、推广者。三是适度尊重村民习惯。“堵不如疏”,有的村民平时很配合工作,但一些生活习惯是长久以来养成的,比如河坡种菜,种的菜也是自己吃并未用作商业用途,中国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是天生养成的,但却影响了村容美观。柘林镇迎龙村为了尊重村民的这种习惯,专门在村里劈了一小片土地,给村民种菜,受到了交口称赞和欢迎,村民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村容整治其他工作中来,可谓一举两得。 4、坚持产业发展,要记得住乡愁,更要看得见发展。更新“经营村庄”的新理念,让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家底”厚实、构成多元化。以柘林镇南胜村为例,其盘活村集体资产,以集体资产租赁、流转、折价入股等形式入股了澳龙养殖、特长辣椒品种、香水莲等种植,间接获得稳定资产性收益,改变了过去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集体企业发展模式。同比柘林迎龙村河道环绕,灌溉条件好,村经济长期以农业为主,其土地性质较其他村基础好、修复期明显短,但是位置偏远,产业引进存在困难。建议能在区级层面“建起咖啡屋”,建立供各村优质发展的“商品超市”,搭建起优质农产品、农博会与各村之间的对接平台,让高端农产品找到适宜的土地、适宜管理的人群。 5、坚持人才先行,让更多年轻人返乡找到他们的“乡愁”。乡愁背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渴望回到自已家乡做出自己对家乡的贡献,但是农村没有大型企业做支撑,引进建设农村的社会力量不足。调研组在本地青年中作了一个小范围调查,大家都表示如果农村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足够匹配,肯定愿意回乡创业,留居家乡。所以建议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重视城乡资源均衡发展,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让农民更好更多享受国家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建议能够在区级层面“广发英雄帖”,招揽年轻人才返乡,解决“村里没有人”的问题。例如南胜村缺乏电商创业的年轻人承担香水莲衍生文创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6、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完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是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创新扶持政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立健全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和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经济薄弱村给予适当倾斜。二是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作用,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普及推广各村自建养护团队,成立第三方组织,解决村民就业,同时养护人员的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邀请第三方对各村不定期进行常态化明查暗访,提出整改清单,并反馈落实。完善考核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