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南桥,因其绵长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丰富的遗迹留存,可以称得上是奉贤之根、奉贤之源。2017年6月9日,奉贤启动了城市更新“南桥源”项目,依托昔日江南水乡古镇南桥的历史文脉,结合浦南运河水街打造,重构生态系统与生活系统,正致力于打造一片有历史传承、有城市温度的复合社区。 城市更新“南桥源”项目东起环城东路,西至南桥路,南起解放路,北至浦南运河,面积约900亩。区域内有4个文保单位、2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既是原县政府所在地,又是曾经的商业中心。项目总体方案涉及四古溪行(古华商城、古华山庄、古华园、古华渡)、沈家花园、文化广场、鼎丰文创、体育中心(南桥中学体育场馆)、南桥书院(南桥中学)、卜罗德祠、人民路历史文化风貌街、运河水乡(浦南运河两岸水街)9个地块的更新改造,称为“南桥九景”。 第1景为沈家花园。地块以沈家花园主楼及前花园为中心点,通过两条主轴、三条绿带,形成“一园七馆”的文化核心区格局。围合花园的七座文化场馆采用保留改造现有建筑的方式,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展览空间。 第2景为四古溪行。重塑古华商城、古华山庄、古华园和古华渡的交通体系,使之整合成一个畅通无阻的步行网络。并在尊重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人们的步行生活创造更为美好的体验。新古华商城采用传统街巷式的商业空间布局,塑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兼容共存的商业空间。古华山庄维持现有风貌并进行内部功能置换。场地北侧结合南横泾水系,打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溪岸休闲步行带,描绘出一幅南桥源滨水休闲长卷。 第3景为鼎丰酱园。鼎丰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酿造厂。在对厂区建筑进行评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修复、加固、拆除等多种操作手段,力图打造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点的文化创意聚集地。 第4、5景为人民路历史风貌街+卜罗德祠。将历史文脉和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串联多个重点公共空间,使人民路商业片区进一步走向繁荣,重振“南桥第一街”繁荣景象。通过打开卜罗德祠正面和侧面空间,形成两个开放的市民广场,让历史建筑以新面貌回归城市。 第6景为南桥书院、体育中心。通过对中学建筑的改造,营造具有历史风貌的书院式教育场所,以知识为载体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将重新布局的体育场地结合新建体育中心,成为南桥源运动、健身、休闲的集散地,并成为浦南滨河绿带的重要门户入口。 第7景为文化广场。结合现有广场格局,通过对铺地的有机划分和绿植的合理布置,为南桥人民带来一个汇聚人气的高品质广场。 第8景为运河水岸。充分利用滨水优势,在浦南运河两岸打造东西贯通、生机盎然的水岸休闲绿带。就如同古城中舞动的绿色飘带,在水岸旁谱写灵动飘逸的华美乐章。 第9景为社区新生。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疏通、保留建筑的穿衣戴帽和服务设施的升级,打造一廊六街二十四弄,重温市井文化,重新激活老城社区的活力和潜力,给南桥源居民带来面向未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然追溯奉贤建县本义:奉贤区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属海隅之地,后世尊为圣贤的孔子办学兴儒。其弟子言偃学成后,辞官归学,到海隅来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道德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孔乐之声。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在奉贤建造了“言子祠”,还将县名取为“奉贤”,以表达怀念之情,更彰显后人以言偃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民风。对于尊奉贤人,儒家多有论述,如《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成为自古至今很多仁人志士自身修养的行为准则。 建议: 至21世纪的当下,作为贤文化的首发者,奉贤又怎能摒弃这一古老县义?而由于时代变迁,很多市民对于历史上的奉贤先贤,并不了解。因此,我以为,应当借城市更新“南桥源”项目这一良机,在“南桥九景”中的第1景沈家花园或第6景南桥书院,增设一处敬贤楼或阁景点,并在楼内陈设奉贤历史上十位著名贤人的事迹。 第一位:卫肤敏 字商彦,今萧塘乡人。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礼部侍郎等职。任校书郎时,宋徽宗赵佶令其往金国祝贺金主生辰,卫因金国不派人祝贺宋朝天宁节而将礼金放在边境就算完事。第二年,他再次出使金国,因保持气节不受屈辱而被羁留半年始归。 第二位:张弼 家近东海,故号东海,晚称东海翁,华亭(今上海市青村乡陶宅村)人。明代书法家,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后任员外郎,升江西南安知府。以气节为世人所重,诗文清健。尤工草书,取法张旭、怀素。明初时期追求奔放自由的书风,张弼是当时典型的书家代表,书风受怀素狂草放纵的影响极大,作品用笔奇崛,线条流畅,牵丝带笔处挥洒自如,使转生动活泼,气势贯通,变化丰富,反映了张弼草书的典型面貌。他喜欢作大字草书,史书记载说他酒酣兴发,顷刻能写数十张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世人甚至以为颠张(张旭)复出。董其昌说张弼的草书是学习怀素,实际上他同解缙的狂草关系更为直接。他们代表了明代前期对唐代狂草的一种理解与取用。著有东海文集五卷,《四库总目》和鹤城稿并行于世。传世手迹有《草书蝶恋花词轴》《唐诗七律卷》《行草书诗文卷》《草书登辽阳城诗》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又有《七绝》诗轴(现藏上海博物馆)。 第三位:宋懋澄 明华亭虹桥(今邬桥乡张塘村)人。文学家、藏书家。万历年间松江、上海地区四大藏书家之一。早年善交游,习兵法,志愿建功立业。曾三赴京试不第。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北游京师为太学生,因好论世事而遭人忌,遂归故里,专事著述。诗文朴实简洁,晓畅自然,尤工书简及文言小说。所著《九籥集》和《九籥别集》在清代被列为禁书,世所少见。其曾将“稗宫”家言与“群经诸史”、“国朝掌故”相提并论。在《九籥集》中专辟“稗”编,在封建王朝时代是绝无仅有之事,系使小说平话登上大雅之堂的创举。所作《珍珠衫》《负情侬传》《海忠肃公》《刘东山》民间喜爱的杜十娘故事就是出自《负情侬传》,即在其《裨篇》中,后来被改编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收编于《警世通言》等“三言二拍”之中。 第四位:何良俊 明华亭柘林(今柘林乡柘林村)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美术家和藏书家。读书刻苦,曾关门自学20年。与弟良傅并有才名,时人比之“二陆(陆机、陆云)。良傅举进士,其犹滞场屋。嘉靖年间,以岁贡入国学,当路知其名,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后弃官,遂移疾归故里。“值海寇发难,亡其家,不可归。”数年,更买宅居吴阊。年七十,始返故里。诗文有《柘湖集》28卷,及《清森阁集》《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世说新语补》等。所著笔记体《四友斋丛说》多元、明史料及苏松掌故,解放后已两次再版。《何氏语林》也有新版本。善画山水,行笔清逸,而复工于赏鉴,有《书画铭心录》行世。 第五位:宋贤 今头桥乡东新市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任浙江新昌县知县时,注意改造“旱涝不常”的自然条件,多年获得好收成。后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并曾出按四川、甘肃等地。他目睹家乡“濒海斥卤”“种皆菽麦,未植木棉,禾稻十不得一,岁收不逮近浦熟区之三四”的景况,奏请朝廷将不产稻米地区的漕粮改折银两征收,得到朝廷允许。此法利于本县东乡盐碱地区的垦植,一直沿续至清代。 第六位:何刚 上海县西渡(今本县境)人。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曾向崇祯上 书痛陈抗清治国方略,授兵部职方郎中。后隶属于史可法部下,为史器重。扬州被清兵围困时,辅佐史可法守城,城破投井而死(一说自缢于南城,又一说死于军中)。 第七位:李待问 李待问,上海县竹冈李家角(今本县萧塘乡鸿宝村)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擅长写作与书法。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到松江时,有百户问他:“闻君读烂四书,今作如何打算?”李回答:“为臣死国,常事也。”百户欣然说:“君能如此,我先断头以待。”说毕自刎。后家人劝李出逃,李却说:“以身殉国,乃份内之事,如不死,怎能对得起这老兵百户呢?”遂自缢于松江织造局(清初《乙酉笔记》载,其为清兵杀害于织造局前,时为八月初三)。今上海博物馆留有其行书诗卷。其弟李之檩,投身于抗清义军,亦殉难。 第八位:高层云 世居竹冈里。少刻意于诗文,初入都时,帝方幸学,即笔作《临雍赋》,见称于时。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历任大理寺左评事、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职,曾充广西乡试副考官,又参与撰修一统志。善书画,精鉴赏。山水法董其昌,风格灵秀,神韵清和,时称“太常三绝”。诗拟杜甫,有《改虫斋诗略》。 第九位:黄之隽 华亭县陶宅(今青村乡陶宅村)人。53岁中举,后中进士。雍正元年(1723年)起,历任翰林院编修、福建督学、右中允、左中允等,后被革职。在任期间,曾参加重修《明史》,革职后曾应聘纂修-两省通志,任《江南通志》总裁。为清代著名诗人和藏书家,著作有《堂集》《香屑集》等。他喜爱戏曲,著有杂剧《四才子》和传奇《忠孝福》,合称《庵堂乐府》。《四才子》包括《郁轮袍》《梦扬州》《饮中仙》和《兰桥驿》,每种4折,各自独立,取材于《太平广记》。通过王维、杜牧、张旭和裴航的故事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当时传唱甚广。 加上言子,一共十人,建议将他们的事迹刻写,再配合以人物雕塑等陈设。可作为日后奉贤地区接待外来客人以及为青少年服务的区情教育点,并向区内外广大市民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