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区委书记庄木弟将“三古”课题交由区政协牵头研究。为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在区政协主席陈勇章的关心指导下,区政协成立专门课题组,由邵惠娟副主席担任组长,组成课题调研团队,各街镇也成立了调研小组,各小组开展课题调研。9月,由邵主席带队赴扬州学习“三古”保护利用经验,获益良多。课题组形成初稿后,召开十余次专题研讨会议,一致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已经逐步得到重视,但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实现“活化”发展,即让这些文化遗存融入人们的生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古迹保护和建设开发的矛盾中找到平衡,依然是我区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三古”遗存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它积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促进贤美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它蕴含深厚地域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乡村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 二、“三古”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乡村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滋养,乡村振兴更需要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近年来我区在乡村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硕果累累。吴房村成为美丽乡村品牌,积极打造“文创+乡村旅游”的新农村样板;华亭海塘(奉贤段)获批国保单位,并积极推进海塘遗址公园建设;田字绿廊、南桥源等旧城改造项目启动;青村、庄行、奉城古镇开发规划逐步推进;奉贤博物馆、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但由于在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侵蚀与城市文化的冲击,加之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三古”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课题组初步统计:奉贤历史上存在过的古镇有57个,古村落500余个,古建筑(列为文物的)10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物保护点89处)。但“三古”遗存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有: 1.各方重视不一,“三古”底数不清 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普查,古建筑无人关注,传统技艺无人传承。 2.保护管理各自为政,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各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各部门管理理念不同,造成保护矛盾问题。 3.“三古”保护规划不全,保护利用难以实现 大多数“三古”资源的保护规划依然处于空白。如区文物保护点——四团镇的三圣庵,产权人因建筑是文物无法动拆迁,政府出资购入后,原设想将建筑整体迁至镇中心公园,但因规划限制无法实现,现古建筑仍被荒废在野外。 4.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修缮水准偏低 文物管理经费缺口大,有限资金只能用于抢救性修缮,无法顾及到其他散落在乡间的文物。各项工程经费投入标准不一,修缮效果难以保障。 5.依法保护依据不充分,专业指导、监督体系难以到位 国家层面尚未制定“三古”方面详细的法律法规,文化行政执法难以到位,留下法律盲区,专家意见也得不到采纳。 6.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存在“重物轻文”现象 保护方式主要集中于对物质遗存的修缮,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被忽略。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年丧失;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未被合理保留和利用。如“萧塘”今被改为“肖塘”,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与史料不符,造成后人误解。 三、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对于“三古”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性保护利用原则;二是原真性保护利用原则;三是活态性保护利用原则;四是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原则。 四、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对“三古”保护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高起点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发展 一是要高起点科学规划;二是开展“三古”普查建档工作,摸清家底;三是“三古”资源保护性开发分类分批分步实施。 2.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活化“三古”文化资源 提升古镇古村古建筑的水电、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留住“人”是基础;依托民间技艺、传说故事、特色美食等乡村特色元素,利用宗祠老宅等乡村文化地标性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村史馆等,注重保存历史街道脉络。 3.重物重文,厚植乡村振兴文化底蕴,增进文化认同 文史部门加大对奉贤文史资料的收集、考证,充分发掘利用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 4.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三古”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支撑 政府要加强乡镇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管理体制。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乡贤能人、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保护,探索村居“文化社工”队伍建设。 5.采用科技手段留住文化记忆,确保“三古”安全 一是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全面、准确的记录“三古”信息资料。推进资源保护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数字化集中采集管理。 二是将“三古”安全监管纳入城市网格化平台管理,结合“一网通管”、“雪亮工程”等项目,助力日常保护管理。 三是要推行“拯救老屋”行动,利用先进的修缮改造技术,补齐古民居现代生活功能,恢复传统街巷院落风貌,降低古民居闲置率。 6.融合“三古”文化与景观,讲好奉贤故事 今年以来,区政协领导陈勇章、邵惠娟先后带队赴浙江台州黄岩区沙滩村、乌岩头村等地及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学习考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工作。奉贤区也应借鉴其经验,深入挖掘与奉贤有关的历史文化人物及典故,融入“百座公园”建设。可以借助方孝儒、王安石历史名人及有文字记载古代名园、名建筑的文化品牌来提升南桥城区建设内涵。课题组由此建议: 一是以史为源,创编故事,助推乡村振兴。梳理有价值的故事,树碑立传等,将历史遗迹凭吊与现代人文景观欣赏有机结合,讲好奉贤故事。 二是留下记忆,教育后代,组织编写中小学分年级乡情史简易读本,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浓厚兴趣。 三是淬取内涵,提炼精神。历史上奉贤是抗倭前沿的阵地,更是奉贤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滨海之地,提炼精神为建设美丽奉贤提供强大动力。 五、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做好“三古”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保障 1.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专业保护力量 建议区层面设立统一主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古遗迹管理,统筹现有政策资金,逐步完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 建议街镇层面,发挥属地保护优势,建议设立乡村文化保护领导小组。考虑设置专业文保人员编制,配备2-3名文化专干,每村至少1名文化管家(文化志愿者)。 2.理顺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制定《奉贤区古镇古村古建筑保护开发的指导意见》,在区内形成“三古”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鼓励各镇因地制宜,提升和优化保护机制。 三是树立文管部门权威,加强对镇、村文化振兴项目的指导、监督、考核。 四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论证、方案规划。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三古”保护投入力度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持手段。设立“三古”保护基金,以项目化推进“三古”保护利用,有序列入政府性投资项目;推动建立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通过政府投入、开放共建的模式,营造全民共同守护历史记忆的氛围,使“三古”的保护利用工作经久不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在引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只有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基因,乡村振兴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