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方便、快捷、环保、廉价的优势成为许多家庭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随着电动自行车使用数量急剧增长,住宅小区内电动自行车无处停放、无序停放(堵塞消防通道)的现象日益突出,小区内居民违规私拉电线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现象比比旨是。电动自行车自燃或因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更可能给居民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我区住宅小区内电动自行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老旧住宅小区内规划的停车区域和充电配套设施已无法满足实际的车辆需求。一些高层住宅的电动自行车停放点设在房屋架空层或地下一层停车库,但消防设施配备(消防栓、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等)不够齐全,且鲜有人维护,一旦发生火灾容易殃及楼上住户;多层住宅因小区空间有限,很难规划出统一的充电停放区域,私拉电线现象突出。新建小区也缺乏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的规划,充电设施和消防设施不齐全。 二、执法检查效果不明显。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期间,部分小区发动党员干部对楼道内电动自行车停放和违规充电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但检查一过,许多违规现象又重新出现。一方面,目前住宅内的检查主体主要是物业和村居委会,没有执法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大多以提醒为主,推进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小区检查时段通常为白天,居民都外出上班。然而,夜间违规充电情况更为严重,且一旦发生火灾更难逃生。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多方协商,加快推进智能充电设施建设。在2020年的奉贤区政府实事项目中,“为2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被纳入其中,但光靠区级财力逐年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各街镇对辖区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群众需求等进行广泛深入调研,选取乱停车、充电难矛盾突出的村居进行智能充电设施建设试点,以“街镇主导、居委物业牵头、第三方参与”的模式统筹推进。在选址上,既要考虑便捷性、更要考虑安全性。老旧小区应充分利用广场空地、避免占用绿化;新建楼盘应在地下车库的规划上留出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也可在社区周边的菜场、卖场等公共区域建设智能充电车棚,缓解社区内部压力。在配备充电设施的同时,配齐消防设施。在资金筹集上,可采取多方筹资的模式,鼓励企业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多方协商,选出最优方案。 二、通过发挥群智,创新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建议出台我区住宅内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相关办法,明确管理主体,避免监管推诿或监管空白现象。着力创新电动自行车社区常态化管理模式,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建议居委定期通过“社区通”发布温馨提示,通过电梯显示屏滚动播放安全宣传片,及时宣传违规充电的危害,用鲜活的案例做好警示教育;通过建立党员群、楼组群、警民协作群等,发挥群智,推进自治。建议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等活动,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建立对安全隐患的通报和排查机制,一旦发现违规充电等行为可以及时上门劝阻或联合有关部门进行处罚。有条件的社区应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监控、智能电梯感应等设备杜绝电动自行车上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