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全国商业白皮书中披示,商业作为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整体情况萎靡,其中商业地块(包括购物中心等)销售量下降23.1%,新开工面积下降14.8%,租金下降1.09%。而办公楼销售下降26.4%,新开工面积下降11.4%,租金下降2.38%。但这其中受创最严重的是一线核心城市核心商圈,由于存量巨大、竞争激励,所以部分地区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而与此相对的,郊区和二三线地区由于消费下沉,需求开始释放,反而迎来了增长。今年奉贤区内的各大购物中心也在年初的困顿后,引来了一波强劲的触底反弹,最终在年底纷纷交出了令人激动的答卷。 而随着奉贤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这片热土也引起了更多资本的注意和青睐。如今区内商区建设蓬勃开展,在已有的宝龙城市广场、南桥百联购物中心以外,绿地缤纷城、万达广场、龙湖天街等购物中心龙头企业也纷纷入驻奉贤,极大地丰富了奉贤人民的购物体验。然而,在此过程中,商区规划和商家入驻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繁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存在着资源浪费、恶意竞争的隐患。同时,消费越来越有向大型综合体集中的趋势,直接导致区内街铺、散铺生存艰难。这个困难一方面来源于周边吸流的巨无霸商业体,一方面也来源于缺乏统一运营、统一业态规划、统一升级的内动力。 零售业过剩、同质化严重、线上的分流等等问题像一道道关卡横亘在现代商业运营的发展道路上。在新形势下,应当如何引导区内的商业体转型升级,以适应奉贤经济腾飞格局下的人民群众对标市区的一流消费体验的需求,又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找准抓手、各自涅槃,在竞争的刺激下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最终形成共同繁荣、共同为区内百姓们的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一流服务的崭新格局,是我们当下所需研究的课题。 “零售业光是转型不够了,要颠覆。”这是流传在商业运营领域的一句口号。而如何转、如何变,盲目地摸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拥抱智能化是未来商业的必经之路,这点已毋庸置疑。 而市场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准确、有效地将获取用户行为、广告投放、用户画像、经营数据等方面的信息,在节省时间成本、变革营销行为、市场分析上带来突破,进一步打通、整合、找寻规律,立即得出科学的决策信息。将市场大数据分析功能引入奉贤区下一步的商区规划建设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区政府在资源分配上进行合理摆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合理竞争带来的资源内耗。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调整营销策略,制定更符合当下社会经济背景的市场策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1.以由政府牵头、分片区的街铺、散铺参加模式,为非购物中心内部的商业体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区内的商业体,如宝龙、南桥百联购物中心等,都拥有自搭建收集的自有数据库,其中包括经营性数据和会员数据两类。而街铺、散铺则由于缺乏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难以获得临近商铺所构成的区域商业的自有数据,在竞争上信息不对等,先天陷入劣势;并且由于在数据管理平台之外,街铺、散铺的数据也无法得到及时统计。因此,帮助街铺、散铺建立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将他们纳入大数据分析之列,还可以帮助他们在经营方向、广告投放等方面增强竞争力。 2.建立政府公开数据库,可有偿向商业体开放。真正的大数据,是包含自有数据、政府公开数据和开放性数据三个部分。一旦自有数据与外部数据库打通,就会发现现有的数据精细度将会变得无比丰富,顾客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肖像也就应运而生。包括男女比例、车房情况、来源地、消费习惯、到访频次等。然而恰恰是消费者数据识别与打通,成为商业数据最关键的难点。受到政策影响和法律制约,个体无法获得除自有数据外的区域性大数据。希望建立此平台后,无论是区内的购物中心,还是街铺、散铺可以以有偿的形式获取相应信息,以制定更精确的经营策略。 3.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合理布局,引导差异化竞争,丰富消费结构,提升消费体验。后电商时代的购物中心和街铺,无一例外,纷纷向体验式消费转型,然而由于热门IP、品牌有限,难以避免出现互相复制的现象。依托大数据,可帮助政府对区域内的商业体做出更好、更精细的规划,在体量、定性、主题、服务客群等方面向开发商及运营方提出要求、制定标准,从而填补区域的消费空白,满足被忽视的消费死角,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冗余资产和存量商业的产生。而商业体自身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至上、精准发力、力图创新,更新商业理念,开拓首店首牌,做有特色的、有记忆点的新商业。 4.在分析的基础上,升级服务、使供需更为精准化。依托直播经济、线上平台等,在消费者层面可以做到精准推送,为区内的老字号焕新、新兴品牌及商户找到目标客户,助力IP培育。让商品找到合适的客户,让客户找到向往的体验,让商户找到合适的选址,让购物中心和商业街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促进良性竞争、新鲜血液的循环,从而营造宜商、易商的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