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的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明确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并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城发展,全面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加强对周边城镇和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五个新城将跳出“中心城+郊区”的传统二元空间模式,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综合性节点城市作用。2020年11月25日,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以上五个新城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着力打造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奉贤新城在“十四五”期间应当紧抓机遇,着眼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高质量推进奉贤新城的规划建设,不断提升新城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一、奉贤新城现状概况 1.新城空间结构 自2010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上海市南桥新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以来,奉贤新城已基本形成“田字绿廊、十字水街”的生态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之鱼、中央公园7个多平方公里的绿心为核,以奉浦中心、南部枢纽中心、老城中心、金海中心为辅的“一核四心”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2.新城总体规模 新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7.9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18.22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9.63平方公里。新城规划人口75-100万人,规划人口密度约1.1万人/平方公里。目前新城常住人口约39万人,人口密度仅为0.6万人/平方公里。 3.公共服务配套 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奉贤城市博物馆、老年大学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项目陆续建成运营,皮防所、牙防所、金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卫工程陆续完工,“海之花”市民活动中心、上报传悦坊、国妇婴奉贤院区等一批功能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新城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 4.基础设施建设 轨道交通5号线奉贤段、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全市首条BRT快速公交(奉浦快线)、闵浦三桥、S4高速南桥出口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金海公路、浦卫公路、望园路、东方美谷大道、航南公路、沪杭公路等主干道完成改造提升,新城的综合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5.生态环境建设 奉贤新城空气质量指数的优良率上升至85.4%,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18个水质断面达标率94.4%。“上海之鱼”5大公园建成开放,新增绿地125公顷、绿道20公里、立体绿化2万平方米、林地8000亩、水面积2300亩。 二、现阶段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1.城市品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十三五”期间,奉贤新城积极实施“四名工程”,按照知名策划规划、知名创意设计、知名艺匠工匠、知名运营管理的工作原则,打造了一批特色功能性项目,名师策划设计、名师建造初见成效。但新城的总体城市品质还不突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 2.交通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奉贤新城的综合交通系统与南上海中心、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节点城市的定位不匹配,缺少与中心城区、相邻新城以及周边长三角节点城市联系便捷的大运量轨道交通,还未完全融入上海市域和长三角区域的大交通网络。 3.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新城的产业基础、产业能级和产业结构优势还不明显,主导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新城现状产业体系对新城的支撑作用不足。 4.服务能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城较中心城区的优质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水平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新城居民日益增长的高标准生活服务配套的需求。现阶段奉贤新城以社区为中心的“15分钟生活圈”还未全面落实。 5.城市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奉贤新城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城现状常住人口39万,距离规划75万乃至百万人口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现状常住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远低于规划预期,产城融合度不高,职住分离情况依然存在。 建议: 三、推进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将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链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历史机遇期,奉贤新城要加快创造条件,让奉贤新城成为上海新城综合实践的焦点、人才聚集的高地、要素流动的洼地,加快聚集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十四五”期末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成为上海在新时代开展区域合作和国际竞争、融入区域与国际“枢纽—网络”结构的战略抓手,在南上海崛起一座绿色、创新、智慧、宜居、开放、协调的现代化新城。 (一)“迈”协调“步” 1.聚焦高标准的规划建设 充分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全面发挥智库、专家学者的作用,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协同性和约束性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高标准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科学指导、分步落实,提高新城规划建设质量。 2.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等级 按照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综合性节点城市作用的定位和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科、教、文、体、卫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15分钟生活圈”,打造一座现代、便利、宜居的新城。 3.构建现代化的交通体系 围绕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坚持交通先行战略,加快融入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构建与南上海中心、长三角区域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推进奉贤新城与上海中心城区、新片区核心区、长三角区域节点城市高效便捷交通网络的建设。 (二)“打”创新“牌” 1.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重点聚焦“搭平台、抓服务、做配套、造环境”工作,紧紧围绕新城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创新文化融合、创新制度建设、创新设施共享等工作,逐步实现国内国际的知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奉贤新城合理流动、迅速集结。 2.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新城管委会的行政管理职能,推进新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统筹新城范围内各镇、街道、社区、园区、公司等多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新城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奉贤新城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3.构建新型产业集群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以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和上海美丽健康产业核心承载区“东方美谷”为载体,集聚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构筑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五型”经济发展,打造“全球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以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推进高质量的新城建设。 (三)“吃”绿色“饭”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环境友好格局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先行,聚焦新城公园绿地、河道水系生态功能的修复,进一步改善公园、绿地、水系及岸线等开敞空间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的生境网络以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底,构建蓝绿交织的新城水绿空间、人文历史融合共生的生态城市格局。 2.优化新城景观系统,构筑美丽新城样板 重点聚焦新城核心景观区—“中央公园”和“上海之鱼”,聚焦新城核心景观区的第一城市界面,聚焦“十字水街”、“田字绿廊”,深度打造水绿交融的城市景观意象,塑造奉贤新城标志性的城市景观系统。全面优化奉贤新城的主要城市界面、城市天际线和城市建筑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城的城市品质。 3.注重循环新城建设,打造无废城市范例 坚持以3R(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原则为导向的城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新城范围内企业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建设,推动源头绿色设计与废物高效回收利用,进一步提升奉贤新城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的水平,打造无废城市范例。 (四)“走”开放“路” 1.构建制度基础 建立“人民城市人民建”新城规划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和参与工作机制。探索克服公众槽点、制度痛点的新机制、新路径,建立一个充满积极正向能量、汇聚专业前沿智慧的新城规划建设思想市场。探索建立奉贤新城科技成果转化与股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升转化率高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落户新城的比例。 2.打造政策高地 加大新城人口与人才的引入力度,实施更为积极的人口与人才户籍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与落户的需求进行政策创新,围绕轻资产、少土地、重服务与人才企业落户需求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招商政策,针对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建立项目与创新研究群体相结合的平台。 3.对接技术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进一步调动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全球大型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国内外主要技术市场与专利市场,为奉贤新城的高质量发展快速有效集聚知识、人才、技术、金融等核心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