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的热潮,“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学习“四史”的重要性与方法论,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学好“四史”,对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理清历史脉络,增强理想信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奉贤来说,奉贤具有源远流长的文脉传统和优秀的红色革命传承。加强“奉贤发展史”的挖掘和学习,尤其是对在奉贤的革命、建设、改革各项历史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革命英雄、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开展培育奉贤“城市精神”的大讨论活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奉贤这块土地和人民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建设发展奉贤的强大正能量。 建议: 为此有以下建议: 一、加强奉贤在“四史”背景下的历史内涵挖掘和宣传 奉贤本地区的历史研究工作有着很好的基础,不仅有着大量丰富的文字记载史料,还有着诸如“中共奉贤县委旧址”等实地的革命遗址。但是,很多很好的历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宣传,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奉贤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各项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具有影响力的大事件,全区上下很多人还不了解。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到奉贤在历史进程中处于什么方位,对某些历史事件有着怎样的影响,增强奉贤全区人民对奉贤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以“贤美文化”为基,进一步深入思考奉贤“城市精神”的内涵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市民高度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座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上海有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十六个字已经得到全上海人民的广泛认可,并为上海的各项事业发展凝聚了广泛的共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在上海奋斗的人民创造出上海的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那么,奉贤的城市精神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奉贤的“贤美文化”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远近闻名,是“奉贤”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闪亮名片,并得到了总书记的关注。“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言子的故事在奉贤家喻户晓,但这样的一小段历史故事毕竟已经非常久远,并不能概括奉贤有史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伟大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各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作用。同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奉贤要以何种精神姿态,昂扬发展,有没有更多的元素可以加入成为奉贤的“城市精神”,从而激励更多奉贤人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穷尽已知,探索未知?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020年以来,全区上下打响“贤美文化”品牌,深入实施“奉信、奉贤、奉献”工程,给“贤美文化”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这对于打造奉贤的“城市精神”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础,后续相关工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三、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凝聚共识,使“城市精神”成为推动奉贤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奉贤的“城市精神”,不仅是厚植于历史的,更要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种精神的确立应该得到社会的普通认同,要由全社会共同培育。 这种精神不是撒布在广袤的田野,也不是寄居在高楼大厦里,而是通过奉贤人民的精神和气质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的。奉贤这片土地上,这里的发展史上,过去曾经有多少仁人志士把多少理想、个性、激情融入这块土地,将来有多少人一起为这座城市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座城市就会拥有多强的个性魅力。这些积淀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在奉贤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提炼、归纳,就可以确立起奉贤的“城市精神” 但是这种培育的过程,一定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讨论,集思广益。什么是具有奉贤特质的“城市精神”,什么是奉贤人民认同并追求的“城市精神”,不能几个人闭门造车,不能下行政命令。可以在全区各级各类单位广泛发动,开展类似“我心中的奉贤城市精神”大讨论等活动,要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踊跃自发参与。发动群众参与讨论的过程也是凝聚人心和力量的过程,更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过程。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人民认同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就要塑造什么样的城市精神。 无论最终是否形成成文的“城市精神”,至少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对打造奉贤的“城市精神”有想法、有思考、有追求、有行动,从而凝聚发展共识,创新发展理念,让奉贤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充分交融,澎湃共生,让奉贤的“城市精神”培育工作成为推动奉贤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