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的建议

    问题及分析:

    2013年以来,我区抓住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重大机遇,通过在区级层面搭建“百村”系列帮扶平台,实现“抱团取暖”发展,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奉贤特色的综合帮扶新路子。但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潜力不足,瓶颈日渐凸显。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百村”系列平台,引导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实现巩固拓展农村综合帮扶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在区政协陈勇章主席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区政协副主席顾德平牵头成立了“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课题组。现将课题调研成果汇报如下,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发展现状与成效分析

    (一)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发展现状

    根据区帮扶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我区在上一轮综合帮扶中共筹得各类资金约8.96亿元,通过发动全区100个经济薄弱村各出资10万元组建“上海百村实业有限公司”区级帮扶平台,购置百村创业园一期、二期、三期等三个“造血”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区100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本轮综合帮扶则聚焦全区生活困难农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丰富和拓展了综合帮扶的内涵,我区共计可筹得各类帮扶资金约12.05亿元,通过新一轮94个经济薄弱村各出资10万元组建“上海百村富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区级帮扶平台,将各类帮扶资金全部统筹用于“造血”项目建设,目前已成功购置国际制造服务(上海)科创中心物业,这也是本轮全市第一个“造血”项目落地。按文件规定,项目收益的70%用于建立区级生活困难农户帮扶专项资金,30%作为村级再发展资金,切实提升生活困难农户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主要成效

    1.有效增加村级经营性资产规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通过两轮农村综合帮扶政策扶持,上一轮100个经济薄弱村每村账面经营性资产增加870万元;本轮94个经济薄弱村每村账面经营性资产增加约1300万元。其中:两轮均为经济薄弱村的66个村,每村账面经营性资产将增加约2200万元。

    2.拓宽村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2014-2019年,“百村实业”每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分红415万元,年平均增幅达36.1%2016年,全区完成了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全区100个经济薄弱村分红总额4224万元,每股平均单价3.75,人均分红139元;2019年分红总额5146万元,每股平均单价4.58,人均分红205元,人均分红增幅47.4%

    3.实施分类精准帮扶,提升生活困难农户获得感

    按照本轮综合帮扶规定,“百村富民”“造血”项目收益的70%成立区级生活困难农户帮扶专项资金。从“医疗健康帮扶”、“教育资助帮扶”、“突发事件帮扶”、“物质救济帮扶”等四个方面实施分类精准帮扶措施。2019年,全区共有10427户生活困难农户、19530人接受帮扶,帮扶资金达600余万元。

    二、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薄弱村与非薄弱村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按照上一轮薄弱村认定标准和本轮薄弱村认定标准,全区两轮均未被认定为经济薄弱村的48个村中,不乏徘徊在标准线之上的“边缘村”,基层呼声和反响较大。

    加之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结构调整,村级取消招商引资、土地减量化、“五违四必”整治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村仅仅依靠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和“百村实业”的分红收入;另一方面为完善和强化镇村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予以扶持。村级财政状况持续紧张,部分村甚至出现了“返贫”现象。

    (二)镇村参与积极性尚未充分激发出来

    镇村在享有百村公司分红权益的同时,普遍忽视参与百村公司建设发展的义务。究其原因,一是镇村参与共建共育的渠道不明晰、不通畅,二是镇村参与共建共育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镇村均等参股、均等获取红利的参与模式限制了其主动挖掘资源、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

    (三)综合帮扶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

    作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的区级平台,“百村实业”和“百村富民”经过两轮10年的运营管理,预计到2022年底将有近20亿元账面价值和25万平方米的优质物业资产。接下来如何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托管”、“托底”的问题,还需要从运营机制上进一步探索研究。

    此外,镇级综合帮扶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理顺,区级帮扶办设置在区农业农村委,镇级帮扶办的设置则差别较大,设置部门不一,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兼职。

    (四)优质“造血”项目遴选难度加大

    当前,我区在优质“造血”项目的遴选上面临不小的难度。能够形成完整物业产权、有长期稳定收益和建设周期较短的“造血”项目并不多见,可投资渠道明显变窄。

    建议:

    三、促进我区农村综合帮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捅破帮扶平台“天花板”,共享发展红利

    1.适时对全区经济相对薄弱村进行再梳理、再评估。适时根据收入和支出等综合情况,重新划线,梳理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村,在帮扶资源的享有、红利的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政策倾斜。

    2.适时突破“百村实业”和“百村富民”帮扶平台股权架构。探索将“百村”帮扶平台收益分红后的剩余部分,采取捐赠等方式帮扶其他薄弱村,使全区175个行政村共享“百村”系列平台发展红利,逐步实现均衡化发展。

    3.持续打响“百村”系列品牌。推动“百村实业”“百村富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实施“百村+X”模式发展战略,为全国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奉贤样本”。

    (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镇村参与积极性

    1.“百村”平台向全区镇村平等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鼓励镇村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百村”共建共育共享的联合发展平台,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利益共同体;充分挖掘镇村自身及其“朋友圈”资源潜能,引入结对企业和单位共建总部经济等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改革“百村实业”分红规则。引入梯度分红模式,设立贡献度评价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各经济薄弱村及薄弱村所在镇进行贡献度排名,引导镇村提高参与百村平台建设积极性。

    3.纳入街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区对镇考核指挥棒作用,在对镇级考核中增加参与支持“百村”系列帮扶平台建设、推进综合帮扶可持续发展的权重,可作为加分项。

    (三)创新探索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提升综合帮扶效能

    1.加快推进“百村”系列帮扶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整合“百村”系列帮扶平台,组建“上海百村(集团)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并明确“区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定位,列入区直属集团化公司名单。选优配强“百村集团”经营管理团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稳步推进公司做实做大做强。

    2.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可以定制厂房出租、参股“园中园”产业综合体和总部经济以及其他优质的公用、公益性投资项目等,选择“百村+X”的合作开发模式,以此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收入。

    3.进一步理顺镇级综合帮扶管理体制。建议以此次街镇机构改革为契机,由区委、区政府联合发文,统一明确镇级帮扶办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工作力量配备等,进一步理顺镇级帮扶办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综合帮扶管理服务力量。

    (四)实现巩固拓展综合帮扶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丰富综合帮扶内涵

    1.探索城乡结对新模式。积极与帮扶结对单位交流沟通,借鉴青村吴房村引入结对单位国盛集团“长三角美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基金”,探索国有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盘活农村低效资源,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积极参与“三块地”改革。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积极参与“三块地”改革,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目前来看,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改革等方面有许多文章可做。如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过程中,创新探索农民宅基地权益化改革工作,为农民创造安全稳定增收来源,形成强村富民新渠道、新模式。

    3.完善精准帮扶政策体系。建议:一是将“精准到人”的标准从一般困难农户聚焦至因病致贫的特别困难农户。在村级帮困基金上给予更多支持和阶梯性政策倾斜,如针对医保外自负医疗费用超过农户家庭收入的,给予自负部分50%的帮困基金扶持等。二是为全区60周岁以上农村户籍居保老人购买补充综合医疗保险(涵盖意外身故、意外残疾保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护理补贴等),切实缓解我区“末代老年农民”因病、因残致贫或返贫问题。三是修订完善《奉贤区生活困难农户精准帮扶实施办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就业创业帮扶”政策规定,保障就业困难农户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