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院前急救系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院前急救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城乡安全,是社会管理、医疗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加大了财政投入,推进了院前急救站点布局建设和急救车辆装备更新换代,院前急救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仍存在急救人员队伍不稳定、应急处置能力不健全等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我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维护城市运行安全。 一、我区院前急救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区呼救来电平均5万次/年,急救公里数平均85万公里/年,日常急救平均2.2万人/年,转院服务平均0.4万人/年,非急救服务0.3万人/年,各类活动保障平均140次/年,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平均200次/年。近3年来,实施心肺复苏863人,复苏成功87人,复苏成功率10.08%。疫情期间,承担发热、疑似及确诊病例转运近2000人。目前,全区共有急救站点7个(分布于南桥镇、奉城镇、四团镇、海湾镇、西渡街道、金汇镇(泰日)、海港地区,急救服务半径为4.6公里),救护车42辆(其中高性能底盘车33辆,经济型底盘车9辆;负压监护型车9辆,普通监护型车33辆),急救人员276人(其中管理人员25人,急救医生73人,急救辅助人员166人,调度员12人)。 二、当前我区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一是急救资源布局有待完善。新建的人口导入区、大型居住区等急救资源存在空白或相对不足。 二是急救人员队伍不够稳定。院前急救存在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职称晋升难、从岗位退出后出路难等问题,造成院前急救人员队伍不稳定。“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形成“1个中心、10个分站”的急救网格化布局,急需院前急救人员,而纳入医师规范化培训后院前急救医生招录难,再加上急救人员编制不足,将进一步加剧我区院前急救人员的短缺。 三是急救运行经费比较紧缺。目前区急救中心按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综合定额标准核定,“1个中心、10个分站”的网格化布局,将逐年提高急救运行经费,且高性能底盘救护车的保险、维护保养等成本均高于普通公务车,急救运行经费缺口较大。 四是急救装备性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区急救车辆配置已达到每3万人1辆,但在急救装备多元化配备方面,如负压型救护车、危急重症救护车等资源相对不足。 五是急救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区尚未建立标准化的应急知识培训中心和应急储备中心,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应急处置能力方面还在不足。 六是急救知识普及有待加强。抢救越早越及时,病人救治成功的概率就越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公众的急救意识显著提升,但急救技能普遍存在不足。 建议: 三、建议 加强院前急救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提升我区院前急救专业水平。 (一)优化急救网格化。一是合理布局标准化急救站点。基于奉贤行政区域的地形特点,结合我区区域医疗中心和医疗机构建设,优化提升奉贤新城、奉浦、青村、柘林、邬桥、头桥等区域急救反应能力,在新建的人口导入区、大型居住区等急救资源空白或相对不足的区域,以及各个街镇至少建设有1个标准化急救分站。二是建设标准化洗消中心。在今年疫情中,院前急救承担疑似、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暴露出区急救中心无规范洗消场所的短板,明年投入使用的急救中心总部设置了相对规范的洗消中心,但由于奉贤区域广,全区只有1个洗消中心会增加急救车辆的洗消时间,降低急救车辆的转运周转速度,建议在东部地区再新建1个标准的洗消隔离中心,以满足急救车辆的日常洗消,保障急救车辆的安全。 (二)打造院前急救专业化队伍。一是完善急救队伍建制,稳定高质量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增加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一线急救医生数量,加强专业技术要求高的急救人员编制保障,合理配备医疗急救指挥调度队伍,逐步引入EMT等专业技能培训认证,提升急救辅助人员急救技能。二是建立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以兼职方式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考核机制,规定晋升主治医师高级职称前到院前急救岗位服务6个月等。三是优化明确急救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和空间,探索建立急救医师在医疗系统内部分流机制和急救辅助人员带薪转岗制度,动态调整、优化急救专业机构内部的职称结构,适度提高高级职称人才占比,建立45岁以后不能或不愿继续从事院前急救一线工作人员退出机制,畅通工作选择路径并在医疗卫生系统优先推荐就业。 (三)加大院前急救运行经费投入。急救中心公用经费存在较大缺口,必将影响急救车辆正常运行和维护,建议参照区城运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非编岗位公用综合定额(事业在编在岗人员的50%),增加急救辅助人员非编岗位公用综合定额,以缓解急救运行经费的不足。 (四)提升院前急救装备标准化配置水平。一是推进优化救护车数量、结构配置,逐年报废更新,实现高性能底盘救护车配置100%,增加配置5G智慧指挥型救护车和急救物资保障车,将现有部分普通监护型救护车改造为负压型救护车(不低于40%)。二是加强急救装备多元化配备,提升现场心肺复苏、呼吸循环、创伤救治、传染性疾病转诊救治等救治能力。逐步配置网络型、端口开放型心电监护除颤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提升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重症新生儿等危急重症的医疗服务水平,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实现重要医疗信息实时传输,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网络。 (五)提升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建立区级应急知识培训中心,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自然灾害等应急专业培训,促进区级卫生应急队伍现场急救基本技术规范化,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院前预警、信息追踪、风险评估和信息上报等能力。二是建立区级卫生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平台,完善卫生应急(防护)物资仓库平战结合管理模式,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自然灾害等状况。三是统筹兼顾日常救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双重需要,做好各类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和物资的储备,定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六)强化院前急救宣传培训。社会老龄化逐渐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心脏病猝死是院前死亡的首位病因。加强院前急救宣传培训,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培养公众的急救技能,是解决公众院外猝死和提高院前急救生存率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应积极推广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人员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引导市民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