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改善我区安宁疗护现状的建议

    问题及分析:

    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医护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安宁疗护实践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是实现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资源有序共享的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安宁疗护服务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维护人的基本尊严,也有助于减少无意义的过度治疗,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社会进步。

     2019年8月1日,上海正式发布安宁疗护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指出,上海成为全国唯一整体开展安宁疗护试点的地区;同时,明确到2020年,安宁疗护服务将纳入上海社区健康服务清单基本项目,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根据《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应结合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区级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推进区级安宁疗护中心建设,建立安宁疗护服务分工协助、上下联动机制;年内,各区应明确建设至少1家区级安宁疗护中心。

     我区安宁疗护的现状:

     1.安宁疗护机构情况:辖区内医疗机构共计56所,核定床位共计3995张。能提供住院安宁疗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占全区医疗机构的7.14%(4/56);安宁疗护床位78张,住院床位占全区核定床位1.95%(78/3995)。

     2.安宁疗护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区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4840人,其中拥有安宁疗护岗位培训证书者共87人。安宁疗护服务团队成员共286人,其中安宁疗护执业医师110人,占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总数的6.12%,安宁疗护注册护士96人,占注册护士4.74%,志愿者40人。

     3.安宁疗护服务供应情况:2018年安宁疗护总住院人数为126人,安宁疗护患者平均住院日为31.85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床位为175张。

     4.安宁疗护费用情况:20家社区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13490.4 元,其中4家提供住院安宁疗护机构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6558.27 元,人均药费为3005.55元,占45.83%。居家安宁疗护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为263.06元。2018年安宁疗护机构总收入82.75万元,总支出946.13万元(含水、电、煤及改造建设费等),安宁疗护机构收支亏损863.38万元。

     5.医务人员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和态度情况:调查发现从业人员愿意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占62.37%,不愿意的占37.63%,不愿意从事安宁疗护的主要原因是认为面对患者压力大,占86.36%。医务人员认为对于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最大的困难是社会认知,其次是经费支持。开展安宁疗护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培训。

     6.老年人安宁疗护需求情况:老年人认为在生命末期最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痛苦,其次是心理精神关怀。

     存在的问题:

     1.奉贤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安宁疗护服务需求量大,安宁疗护资源相对匮乏。

     2.安宁疗护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尚不完善。区内没有出台安宁疗护政策文件,未将安宁疗护工作纳入本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安宁疗护服务标准规范性不强。区内还没有成立安宁疗护质控专家组,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宁疗护机构和居家服务的标准;安宁疗护服务缺乏明确的价格体系;转介机制较松散。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与转介机制。安宁病房床位使用率低,服务模式与规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安宁疗护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尚显薄弱。医务人员安宁疗护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安宁疗护主动服务意识薄弱。

     4.安宁疗护服务机构经济总体入不敷出,但安宁疗护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5.传统理念阻碍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受传统生死观的影响,生命教育缺失,对安宁疗护认同不足。大多本地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直接或部分影响了老年人对安宁疗护的理解和需求选择。

     建议:

    针对全区仍然面临政策壁垒凸现、人力资源短缺、供需差距巨大、安宁疗护理念滞后、居民安宁疗护知晓度和接受度低,医务人员开展安宁疗护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安宁疗护政策制度,为安宁疗护开展提供支撑。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区级安宁疗护试点实施方案,制定个性化的安宁疗护激励政策,利用杠杆调动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安宁疗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安宁疗护开展提供支撑。

     2.强化安宁疗护质量控制,提高规范服务能力。建议尽快成立区级安宁疗护质控小组,梳理现行医疗法规、制度及指南,根据安宁疗护服务要求建立独立的规范标准、培训和质控制度,并与其他医政管理考核同步开展质控检查,提高规范服务能力。

     3.健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探索本土化安宁疗护模式。除设立区级安宁疗护中心外,还需进一步开展安宁疗护“三床联动”机制(机构、社区和居家联动服务模式)研究,探索郊区特色的居家与机构安宁疗护转介联动模式,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以居家为单位、以医院为支撑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满足本土化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

     4.完善安宁疗护特色服务项目,推动安宁疗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建议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成本测算以及服务项目研究,探索与安宁疗护服务特点相匹配的收费与支付制度,将必需的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体系,提高临终期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患者家属和机构的经济负担,推动安宁疗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5.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灵性关爱活动,深化安宁疗护服务内涵。可根据《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工作规范》等标准,强化组织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安宁疗护服务。通过招募专业的社工、各领域的志愿者(如心理咨询师、宗教人士等),与住院老人开展结对陪护,更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

     6. 协同宣传安宁疗护理念,共同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全社会共同关注,卫健委、文明办、教育局等部门的共同推进,推动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