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201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由于该《办法》并非强制性法规,故许多中、小型公司实际上并未参照该《办法》约束、规范公司的预付消费卡售卡行为。同时,又缺少在防止预付消费卡受骗、受损方面的相关宣传、报道,消费者对这方面常识匮乏,通常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才发现,往往为时已晚。近年来,美容美发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等行业预付卡消费纠纷是服务类投诉的“重灾区”,饱受消费者的诟病,作为市场监管的“高危”行业,产生的原因和涉及的内容有许多,如:店铺倒闭转让、商家跑路消失等问题,导致消费者退款难,极易引发群体性投诉,超范围经营、医疗事故等也是投诉、纠纷的常见问题,消保委及预付卡行业的主管部门只能在事后与对方协商解决,由于缺乏硬措施,“协商难”、“解决难”、“执行难”的问题屡见不鲜。仅以奉贤区为例:截至2020年11月底,奉贤消保委共收到涉及美容、美发行业预付卡纠纷的数量就高达214件,“色古”、“植美秀”、“风向标”这三个品牌为之最(实际涉及的数量远远不止于此)。其中“色古”美容美发店的实际负责人卷款潜逃的投诉非常典型,该案投诉数量之大,涉及金额之高,创历年新高;根据消费者投诉反映,虽然门店尚未关闭,实际负责人在骗取大量预付卡钱款后,卷款潜逃,目前已无法联系到实际负责人,其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目前公安部门已经立案。大量消费者在解决无期的情况下,集中投诉到了奉贤区消保委,经多方面了解核实;此类投诉在调解层面根本无法解决,需待公安部门将相关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后,才有进一步协商解决的可能,或建议消费者考虑通过法律(如诉讼)等其他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建议: 一、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尽快形成工作合力 疫情给许多出售消费卡的公司带来了诸多经营上的困难,但这些客观原因,不应成为公司主观上违约的借口。当下美容美发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等行业预付卡消费纠纷是服务类投诉的“重灾区”,往往是企业转让、关门后,消费者集中反映投诉,由于店方负责人无法联系,导致款项无法退还,同时也无法继续接受商家提供的服务。基于此,市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工作应主动“跨前一步”,建立事前、事中监督机制,各职能单位应做好宣传教育、指导规范、抽查监督、投诉处理、违法查处等工作,各司其职、协同一致,共同打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 建议由区市场监督部门牵头,梳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法律“瓶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呼吁尽快修订、完善相关办法、条例,将实施办法进行渗透,从根源上解决这些“老大难”纠纷;区消保委应积极配合,联合属地公安基层派出所、城管等相关部门,健全联动机制,让信息互通有无,让预判更加精准,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实施对预付卡纠纷的预防、管理,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减少预付式消费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防范”。 区商务委作为预付卡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大商圈及居委会将“实施办法”广而告之进行宣传,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消费权益教育和消费行为引导,普及消费知识,传授消费技能,教育引导公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公交车电子显示屏、楼宇显示屏、户外广告、网站等多方面立体化的消费教育和引导阵地,让普通市民都能了解美容、美发等行业的一些接受预付卡消费可能引发的权益受损及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加强对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宣传,提醒消费者应注意保留消费者凭证,一旦发生纠纷可以作为投诉依据,努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 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树立诚信之风,让企业诚信经营,让失信之人寸步难行,结合前沿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于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新设公司时有相应提醒,作为日常重点抽查关注对象,落实好事前、事中监督工作,以防再次关门跑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探索创新解决问题、有效预防的能力, 三、完善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业务指导与培训 2019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消费者可以从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查询相关信息以及咨询举报。管理规定实施以来,方便了消费者在平台上对相关店铺的发卡行为进行识别,但很多消费者对该平台并不知晓,这就需要发挥志愿者队伍力量,进行普及宣传,期间如发现发卡单位未登记信息的情形及时上报监管部门,切实发挥志愿者的社会监督作用。为了加强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定期开展业务指导与培训,便于志愿者们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建议充分发挥奉贤区消保委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奉贤消保”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宣传,发布警示案例、消费提醒,并结合“3?15”重要时点开展教育宣传。发挥各分会的协同作用,扩大宣传范围,通过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进一步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从而理性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