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美丽富饶的乡村通常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奉贤要在“东方美谷·未来城市”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乡村,以“三园一总部生态商务区”为抓手,以“以房等人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为载体,积极寻找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最佳结合点,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 一、主要问题 奉贤的乡村与飞速发展的城市相比,还陷在“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中,存在着“大树底下不长草”等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六个“度”: 1、思想认识高度不够。把乡村作为包袱、认作负担,存在旧思维定势;农民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存在等待拆迁进城的旧思想,大量存量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发展用地仍存在“被规划、被平均”现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 2、乡村规划深度不够。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已实现全覆盖,但乡村规划体系不完整,规划深度不够,相关专项规划和永久基本农田衔接不充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衔接不充分,预留空间不足,落实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地区倾斜还有差距,影响产业项目落地。 3、乡村人才广度不够。村“两委”班子整体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年轻后备力量紧缺。农村对优秀人才吸引度不够,专业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创业发展意愿不高。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较小,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经济、建设、规划以及现代化治理等农村各类人才数量质量不匹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 4、资金投入宽度不够。乡村振兴投入总量不足、投入途径狭窄,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形势。乡村振兴资金局限在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工商资本、社会主体对农村产业参与度不高、活跃度不够,存在“八二”现象,影响乡村持续振兴。 5、产业发展长度不够。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短缺,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水平亟需提高;乡村稀缺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程度不高,缺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表现形式,空间承载力、跨界融合力、功能开发力、效益产出力、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青村黄桃、庄行蜜梨等品牌产品竞争力不足,农村产业链拉长和融合发展阻碍不少。 6、农民增收幅度不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差距持续扩大近40%,近郊与远郊农民收入差距最高和最低相差近50%。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和管用办法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发展不同步、资源流动不对称,农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偏低,转移性收入增幅有限,就业不充分,持续增收乏力,10%的农民增收幅度艰难。 建议: 二、主要建议 为保障奉贤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特提出人、财、物、地等相关建议,主要体现在八个“强化”。 建议之一:进一步强化空间布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双轮”驱动,逐步构筑“特色村—新市镇—新城”城镇发展新体系;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空间重塑优化,让乡村和城市“一样的品质、不一样的感觉”。按照“规土融合,多规合一”的理念,合并编制郊野单元规划和村庄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优先推进受限制性因素影响严重的和10户以下的零散村落退出,有序推进自然村落逐步减量退出。全面推进郊野地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合理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安置区安置,聚焦困难农户、生态敏感区、战略发展区等优先实施;适度推行相对集中居住归并平移点,及时修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功能优化,乡村空间格局更趋完善。 建议之二: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 积极拥抱自贸新片区历史机遇,打好“产业兴旺”根基,建立“1+3”产业保障和“5+9”,产业兴旺。在切实保障粮食、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生态商务区(带)建设,切实将农村生态底色和亮色成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底气和动力,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奉贤实践。重点保障绿色田园先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一核三区”的产业稳定,创新发展运河水街、浦江南岸、良渚江海、预见未见、通江达海、醉美未来、明城新月、水韵清溪、头梁红柱、绿水金山、佛阁月城、驰道通途、海国长城、冷江雨巷等“五带九区”产业升级。 建议之三: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积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健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统筹协同,定期分析乡村振兴推进中的问题瓶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议之四: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 建议之五:进一步强化用地保障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研究制定乡村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制度,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乡村地区倾斜。结合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低效工业用地、宅基地(一户多宅等)、设施农业用地等专项整治力度,推动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平移、集聚和布局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建议之六:进一步强化宅基改革 建立健全宅基地改革管理组织领导架构,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探索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强化宅基地改革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强化区级部门统筹协同,加大对改革试点街镇的指导监督,形成推动改革强大合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宅基地管理改革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与待遇报酬、评优奖励相挂钩,确保宅基地相关工作得到全面落实,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基础。 建议之七: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 研究制定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智慧农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部门统筹协调,保障种源农业有序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项目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高速通道,完善农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建议之八: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年度报告制度,各镇、街道、社区党(工)委和政府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成效、问题瓶颈和措施建议。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分解任务,制定政策举措。健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督导机制,确保重点任务高质量按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