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打造国家级数智生态农业科技港的建议

    问题及分析:

    一、工作背景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数字化、智慧化、现代化是未来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青村镇立足上海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发展,将围绕持续助力新片区产业版图和水韵片区的融合发展,聚焦“三农”,统筹城乡,推动新片区产业与农业的高效衔接,借助“飞地+飞园+飞企”形式,开启农业大循环模式。科技赋能、资本助力、文化融合、打造新片区战略增长级,补位新片区千亿级产业集群,抢先打造一个千亿级农业产业硅谷,构建数智生态农业科技港。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引领不够。智慧农业是政府的民生工程,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智慧农业方面的政策和扶持力度特别大,但实际上还是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况。青村镇吴房村、陶宅村等点位虽然走出了农业创新步伐,但整个镇级层面的“智慧田园”项目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及站位,作出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农业人才缺乏。“智慧田园”项目贯穿从科技生产、智能灌溉到市场需求、饮食健康等方方面面,所需的人才体系极为丰富,包括农业平台软硬件开发人员,精通农业生产技术的服务人才,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运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管理团队等等。但青村镇现从事农业生产主体依然以传统农民为主,此类人才极为短缺。

    (三)制约因素较多。土地是制约该重点项目推进的首要因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土地征用难度大,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程序非常严格,建设用地规模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主要因素。现有产业链不足、资金短缺等也是影响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体系不够完备。数字化农业的服务体系是确保数字农业运营的基础,也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准的关键。目前虽然有一些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服务组织,和农业物联网公司的存在,但是还不具备数据上的关联和促进农业科技提升和高效化的必备条件。

    (五)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传统的农业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产业链模式,产业链本身较短,不能给农村和农民提供支撑可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目前,如何引入更多的产业资源以及产业技术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议:

    三、对策及建议

    “智慧田园”涉及农业科研板块、科技种养板块、智能加工板块、自贸电子商务板块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顶层设计合理、项目推进有序、资金人才到位,故需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努力:

    一、提升认识,提高站位。目前青村镇已被国家七部委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数智生态农业科技港”项目补位临港新片区千亿级产业集群,立足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组建最具魅力的“智慧田园”示范区为目标,助力青村镇打造“全球高科技农业的领航者”。

    二、合理规划,全域开发。尽快启动“多规合一”方案的编制,在已有策划的国家“智慧田园”的基础上,搭建总体发展蓝图,统筹全域开发,实现以农业产业为先导,休闲旅游为支撑,一二三产融合为目标,共同组建由数智生态农业科技港来引导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三、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农业科技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清单,需要支持一揽子专项政策落户农业科技港的“智慧田园”项目。加大农业科研领域、互联网领域人才帮扶优惠政策,实行直接引进落户及共同培养人才等共融发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到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最大限度争取国债资金、专项资金等国家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

    四、落实项目,统筹推进。基于项目发展目标及开发效益,融合“数字+智慧”,打造申城沃野千里和精细极致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区。一是农业科研板块。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云控制中心、云端科技实验所、生态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二是科技种养板块。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G智能植物工厂等,实现从种植到采摘的全程自动化生产。三是智能加工板块。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科技加强管理和服务,打造生态循环利用中心。四是自贸+电子商务板块。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农产品贸易园区,建立统一的终端,实行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销售模式。

    五、跨区跨行,交流学习。利用外部产业资源,不断学习理解和应用高科技推动产业的升级以及农业农村的高效发展。一是跨地区合作。扩大战略合作伙伴,定期互访并交流发展模式和心得。二是与高科技企业交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案例导入在自身的运营和发展之中。三是组织内部的学习和交流。吸收和采用更多好的建议和想法,触发竞争和创新的驱动效果。

    六、资源汇聚,借势发展。引进高科技和龙头企业入住,推进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准的提升。一是从区镇村联动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快速入住。二是整理原有的产业资源和条件,重新优化产业资源和路径。三是解决企业关键人才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让企业的关键人才愿意入住,让企业的技术和应用能够和当地的发展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