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进一步提升浦江南岸绿化建设的建议

          问题及分析:

        西渡街道以立足“农林水田园”等特色资源与生态优势,建设全域农艺公园和大地艺术公园。目前已完成8个村新建口袋公园12处200亩,新增林地60亩,农村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建成西渡公园、临江园、渡口公园和水帘洞广场公园四个休闲公园;完成金都雅苑睦邻花园、果园小区街心公园改造,新增绿地3940平方米,种植数目500余棵,补齐绿地裸露1500平方米。但纵观街道全域,绿色空间的规划与管理、保护与控制仍面临不少问题。空间布局缺少整体性、绿化景观呈现“碎片化”、有效空间利用低、相邻街区乡镇间的景观衔接性差等现象制约绿化品质提升,与全面实施大花园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打造浦江第一湾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家园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域大花园建设需要一套立足整个区域的系统、科学布局与设计理念,没有统一的规划目标,往往只是区域性的追求公园绿地数量,难以提升品质。辖区内虽已建成不少大型绿地公园,但由于各单元设计的阶段性和随机性,绿色空间的整体性与连接度不足,将众多公园有机联接成整体生态网络系统的设想还仅停留于图纸上。其次,不同的管理机制导致监管标准的错位,绿化信息封闭,无法对管理质量进行系统考核、评估和监督,严重影响整体绿化建设工作效率。  

        (二)全域大花园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效统筹的工程,规划编制和实施要有效衔接,好的规划不能只是“墙上挂挂”。后期没有有效的监管和手段跟进,再好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由于空间规划涉及多个部门以及土地产权问题,多头管理的现行机制往往导致政出多门,甚至造成对绿色空间的不合理利用。如黄浦江岸线部分国企位于滨江岸线200米内,不符合上海市滨江廊道建设要求,没有责任部门牵头搬迁不仅制约规划落地,同时制约当地产业升级。又如不少辖区内低端持证企业的关停并转问题积压,同样制约地区农艺公园建设品质的提升。

        (三)全域大花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近自然系统,忽视绿色空间的经济社会属性或是过度景观化、奢侈化势必违背初衷。如大面积草坪只能观赏,不能休憩,大幅度降低了绿地的休闲功能。又如一些在建的景观大道,绿化带多为低矮植被,雨天不挡雨、晴天不遮阳,虽然“好看”但不够“好用”,绿地生态效益低。其次,“千园一面”效仿其他园林建造方式,忽视本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文化等客观因素影响,同质化、低文化的绿色空间难以发挥其长远的综合价值。

        (四)全域大花园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离不开时代发展和技术化发展的大背景条件,传统的绿化行业亟需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一方面,当前绿化行业整体老龄化较重、技能化较低。传统的重人力轻机械状态导致行业整体上年轻化、技能化、机械化和智能化都较低,随着招工难、招工贵现象愈加凸显,绿化工从业人员断崖式下降。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稀缺,参加养护工作的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和资质不足,老一辈的传统经验难以适应当前科技化发展趋势,经验传授断层。

        建议:

        全域花园城市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想让“大花园”可看、可游、可憩,让各个街镇宜居、宜业、宜游,奉贤要把生态经济培育为发展的新引擎,不断织密全域绿化生态网,活化城市绿色空间内涵。

        (一)科学规划,“毗连复绿”。要树立“全域一盘棋”的规划理念。把全区当作一个大公园来规划,把一个街区当作一个景别来设计,串连全区主要的山体、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名胜景点、城市公园等。对此,西渡可以紧抓“新城北扩”的契机,将绿化建设与“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紧密联系,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多点”的绿化体系,沿浦江岸线打造一体式绿化景观;打通南横泾南北两端,实现北接黄浦江,南接临江园,通过修复沿线地区生态功能,改善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生境,使分散碎化的生态斑块和资源相互联接,以增强绿色空间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二)夯实责任,“精准建绿”。要运用整体智治理念,解决多头管理、权限不清等实际管理问题,压实各牵头单位、责任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任务责任。对此,西渡可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信息数据实时录入跟踪,进一步落实精细化监管体系,保证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和岗位,达到源头管理、长效管理。对于植物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可实施长期战略计划与机械化操作管理,用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天候监控监管重点绿化,及时上报和应对天气异常情况,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将绿化任务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定期组织专项考评和考核验收。

        (三)盘活空间,“见缝插绿”。一是综合运用多种景观元素塑形,合理布局街道绿化。挖掘编艺、植物雕塑、园林艺术墙等特色化园艺元素,利用建筑物墙体、屋顶、阳台、门庭、廊柱等设施布景并布设滴灌系统,在有限的用地中开发潜在空间,营造全域“绿色基底”。二是综合实施行道树、垂直绿化、留白增绿、水体绿化等“组合拳”。要加快街头巷尾生态片林、袖珍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充分利用零散地块、立体交通设施等空间,提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对具备条件的机关单位、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市政公用建筑实施拆墙透绿等美化工程;对拆除违法建设后腾退的土地进行“留白增绿”,将其作为预留用地或用于绿化、服务民生工程;对河道、湖泊可利用驳岸、休闲走廊、岸边构筑物等硬质空间种植垂挂型、蔓生型水生植物,着力推进水陆两栖绿化全覆盖。三是综合开发海绵城市系统,道路让渡绿地及公共空间。要加速道路雨水系统构建,加入生物滞留带,帮助还原更多绿地作为公共空间使用,达到场地干燥时用于休闲娱乐,暴雨后用作储蓄雨水作用,便于两侧道路安全通行,避免雨水滞留空间。

        (四)以人为本,“添花扩绿”。一要注重绿化“亲民性”,增加公共休闲空间供给。以为人服务和提高舒适度出发,营建林下活动空间,加快环湖、环河、环溪等绿道骑游圈、休闲带、游步廊道、环园慢行系统等休闲区块的建设和提升;充分利用下凹绿地的休闲和天然蓄水空间的双重功能打造“雨水花园”。二要打通城市脉络,构建绿道交通网格。针对各级绿道的功能和特点,按照不同的网格密度和出行时距进行组织。串联主要的滨水道、林荫道、街头绿地以及广场、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公共空间,通过设置必要的环线和公共交通站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绿道交通网格。三要深刻挖掘人文内涵,构建“一园一品”格局。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合,建构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内核的精粹文本,以植物、雕塑、景墙、古迹等形式,串联文化街区与古村落,打造主题鲜明、景观连续、文化可感的景观集群。

        (五)共享共建,“人心向绿”。一是上下坚定“爱美之心”,动员全区人民参与。鼓励全民义务栽树养树,开展“身边增绿”“阳台添绿”志愿行动;以“和美宅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动员村居干部带头动手绿化养护,开展“花园庭院”“花园街区”绿化美化活动。二要内外搭建共享平台,助推人才梯队建设。一方面把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建筑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等与绿化相关的人才培养纳入本地职业教育,利用“校企双主体”人才专项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奉贤在大湾区的地理优势,搭载长三角一体化顺风车,探索跨地区人才共享模式,搭建跨省同城的优质绿化项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