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生之基。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高级阶段的重要组成分,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品质的高中教育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全国、上海市和奉贤区教育大会都明确指出,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公平;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更是明确提出要“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可以说,发展高中教育事业、推动高中教育高品质发展,是奉贤人民最为关切的民生课题之一。 一、奉贤区高中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奉贤共有公办和民办高中学校8所,即所谓的“2+2+3+1”布局,“2”是2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是2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是3所普通高中,最后一个“1”是1所民办高中。其中归口奉贤管理的高中6所,公办的奉贤中学、曙光中学、致远高级中学、奉城高级中学、景秀高级中学,民办的帕丁顿双语学校;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管理隶属黄浦区,上师大四附中隶属市教委但以在奉贤招生为主。在校学生6334人(见表1),在校教职工794人(见表2,不含格致中学奉贤)。总体看来,奉贤高中教育事业体系较完备、布局高高位、亮点颇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表1:奉贤区高中学校学生数(不含格致中学奉贤校区)
表2:奉贤区高中学校教职工数
1.高端定位精准发力。奉贤教育经过“十二五”从追赶到跨越的发展,总的来说基础较好、起点较高,先后荣获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成功创建成第一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和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尤其是进入“十三五”,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发展,从战略高度推动教育资源高效配置。先后出台《奉贤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方案(2015—2020)》、《关于全面建设南上海品质教育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全区高中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高端定位和明确要求。 2.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奉贤区高中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向改革要红利,以创新谋发展列。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方面,实施“人文蕴育”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七彩成长”学生发展工程、“世贤学子”评选表彰奖励等工程(项目),高中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在教师发展方面,深化教育人事改革,构建起“三二三三”教师培养机制,开展全员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基本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的创造性。组建了奉贤中学教育集团,推动区域高中教育教学品质提升。 3.办学水平全面提升。进入“十三五”,奉贤教育尤其是奉贤高中教育发展较好,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在高考升学率方面,全区高考本科升学率稳步增长,其中奉贤中学本科升学率连续多年稳居郊区高中首位,在全市始终处于第一方阵,被誉为“郊区王”。今年奉贤中学4位学子考取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校综评通过率也居全市高中前列。一大批奉贤学子在国际、国内一流赛事中摘金夺冠,在2020年全国生物联赛上海赛区的比赛中,又取得了3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奉贤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奉贤城市最强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南上海幸福都市、乡村振兴的“新支撑”,成为最亮的城市品牌。 二、全区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面对“十四五”新发展,奉贤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期望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历史等原因,各高中学校之间的办学品质、办学规模等不平衡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学校之间的综合办学水平差距也比较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照全国、上海市对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的需求,受理念、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因素影响,奉贤区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相对失衡。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两者的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份额较高,发展形势较好。而处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的高中教育却相对被忽视,从而导致了目前高中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 2.高中教育理念思路有待进一步明晰。人民满意与否,是衡量教育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尺,而优质均衡是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期待。目前奉贤中学、曙光中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较为明确,但区内其他几所高中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还不够明确,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 3.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当前家长让孩子读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的意愿比较强烈,但优质高中发展绝对数量不足。目前全区只有奉贤中学1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归黄浦区管理不计入),曙光中学、致远高级中学两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致远高级中学地处南桥老城区,占地面积狭小,无法满足上海市特色高中创建基本需求。 4.城乡差距较为明显。硬件条件方面,乡镇高中如景秀高级中学、上师大四附中(虽然属于市教委管理,但主要招收奉贤去学生)基础设施薄弱、校舍破损老化、教学设备陈旧等情况较为突出。特别是景秀高级中学地处四团镇工业园区,不利于办学。教师队伍方面,虽有部分乡镇高中存在超编情况,但教师队伍总体面临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以正高级、高级教师为例,除奉贤中学有4位正高级教师外,其他高中包括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曙光、致远两所高中均没有正高级教师;景秀高级中学高级职称教师仅有4位,占学校专任教师的6.5%,上师大四附中高级职称教师仅有3位,占学校专任教师的6%,远远低于普通高中高级职称30%的规定。优秀乡镇高中教师仍不断向城区流动,景秀高级中学等校一批骨干教师流向奉贤新城学校和市中心学校。在生源方面,品学兼优的学生集中流向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源状况每况愈下,基本上招不到优秀生,即使学校培养出一些优秀学生,家长也想方设法通过借读等方式转到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严重挫伤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极不利于高中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建议: 三、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布局提升高中教育品质的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高中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优质均衡发展中负有主要责任。要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在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逐步提高的同时,在分配各类教育经费时,要适当增加高中教育经费的比重,逐渐缓解高中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局面。 2.优化高中资源布局。坚持以《奉贤区关于全面建设南上海品质教育区的若干意见》和即将出台的《奉贤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基本遵循,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实的措施来谋划高中教育资源布局。奉贤高中目前是“2+2+3+1”的布局,依据奉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议发展成“3+2+1+2”的布局模式:“3”位3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奉贤中学、格致中学奉贤校区、曙光中学),“2”是2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致远高级中学、上师大实验学校),“1”是1所普通高中(奉城高级中学),最后一个“2”是2所民办(国际)高中(帕丁顿双语学校和临港新建一所国际学校)。一是积极推进曙光中学创建成上海市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十四五”期间,市教委将以郊区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培育对象,分批创建9所特色鲜明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从而进一步提升郊区高中发展水平。奉贤要紧紧抓住这有利时机,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曙光中学创建成以“红色教育”为特色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二是加快推进致远高级中学迁建。致远高级中学地处南桥老城区,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其搬迁曾列入区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但因各种因素未能实施。建议加快致远高级中学搬迁工作,促进其特色高中创建。三是改建上师大四附中。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通过土地置换等模式,在海湾地区建设上师大实验学校,争创成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四是关停景秀高级中学。景秀高级中学体量较小,如致远高级中学迁建、上师大四附中改建后,加上现有的奉城高级中学,办班规模可以适度扩大,把景秀高级中学师生分流。五是在临港引进高品质民办(国际)高中。立足奉贤未来发展的自贸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新期望新要求,在临港地区引进高品质民办(国际)高中,满足老百姓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3.推进高中教育从分层走向分层分类相结合的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完善“双新”理念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方案,紧密围绕“课程、课堂、教研、评价”四个核心,推进“双新”工作的落地与落实。大力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深化高中办学联盟体建设,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合作与交流机制,发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民校,提升区域高中综合办学质量。 4.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优化已有的“3233”教育队伍建设体系,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干部、教师双轮驱动,基础、骨干、名优梯次推进,聘用流动、培训晋升、表彰激励形成合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进一步深化全员岗位聘任,促进教师有序流动,破解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此消彼长及教师活力不高难题,以“区域统筹、优化结构、分类实施、有序流动”为原则,推动区内教育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科学配置、有序流动,增强干部教师岗位责任意识,激发主动作为活力,全面激活每一位教师。三是加大教育人才引育力度。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坚持引进优秀人才与培育骨干人才并进,推动奉贤教育人才队伍现代化,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打造教育人才高地,为奉贤优质高中教育注入活力。四是要健全高中教师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适当增加偏远乡镇地区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完善绩效奖励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探索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保障和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