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一、现状分析 2016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目前,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等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品质得到整体提高,居民共建共治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 伴随着奉贤新城的建设发展,“一意象、双枢纽、多名园”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百里运河、千年古镇、一川烟雨、万家灯火”新江南文化景致全面显现,大开大合的城市建设极大地优化居民的生活空间。目前,奉贤新城基本达到了在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即可享受“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但在社区功能建设日益完善的同时,社区美好生活圈里值得拥有更高层次的供给。今年,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百个大空间、千个链接点、万个微基建”,整体性、系统性地推进“满天星”工程。这就要求全区在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继续科学设计“超前1分钟”、升级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超前1分钟,赋予15分钟生活圈“16分”的全新内涵。16分寓意16分音符,代表了速度、颗粒感和技术,象征着奉贤的青春涌动、活力无限;多出来的1分钟,也是对新城快建设的慢思考,鼓励人民在生活圈里,去欣赏城市的美、思考城市的生长、感受城市的温度。 二、当前社区存在的问题 1、区而不社,缺少多元共治。在快节奏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特别是奉贤新城范围内新建小区,社区居民虽同住一个区域,但多数成员较少参与社区事务,较少与其他成员联动交流,较少对所在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少传统熟人社区也逐渐成为“生人小区”。这种现象改变了传统交往模式,冲击了社区应有之义,影响了社会治理效率。 2、街区难治,缺少共管共建。在街区管理的工作中,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当前面临的最大缺陷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源头无法消弭,政府职能部门处于被动解决问题的境地,行政执法部门对于街面商户的“个性行为”限制过多,缺少调动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共同建设。 3、千城一面,缺少文化活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大拆大建、文化缺失等城市的同质化让城市失去文化、失去特色、失去活力。差不多的基建、差不多的商圈、差不多的公园……同质化的城市建设不仅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缺乏集体归属感,也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提案: 三、意见建议 在奉贤新城营造“未来社区”的过程中,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赋予“超前1分钟”的内涵,提升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新城建设真正始于内心、优于创新、成于众星。 1、科学谋划社区生活圈,让15分钟生活圈多1分思考。应跨前一步开展顶层设计,科学编制“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年行动方案。通过盘点资源、用地评估,挖掘空间资源潜力,绘制社区潜力空间地图,勾画“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张蓝图,制作任务清单,实现空间资源、行动组织和资金安排的有效协同。注重多方参与,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加强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更高效、广泛地发动居民出谋划策。实现地标性建筑与邻里社区相融合,保护城市肌理,实施有机更新。如,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长宁区“美好新华”社区、普陀区“幸福曹杨”社区等15分钟样板社区的做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2、沉浸式融入文化艺术,让15分钟生活圈多1分艺术。一是坚持知名创意设计、知名艺匠工匠、知名运营管理,打造一流IP,让一个优秀的社区,拥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二是打通艺术“最后一公里”,让居民看展览不需要购票、排队,直接将“平易近人”的艺术置于社区、街道、沿街商铺、社区文化中心等市民日常所及的各个场所,并且成为各个场所的城市家具,让艺术真正“无边界”。如,在奉浦四季生态园开展国际首创、儿童参与式的“百椅艺术展”。三是引入社会组织、企业,策划社区节庆和文艺活动,促进社区交往,营造艺术氛围。如,长宁区新华街道推出了人人街区计划和公共艺术之细胞计划,让新华的居民出门逛个街就能观赏艺术。 3、公众参与式社区营造,让15分钟生活圈多1分参与。一是探索街道社区代表大会制度,畅通基层民主“最后一公里”。二是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生活圈重大项目,例如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等项目。三是以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的方式,充分调动居民主动参与微更新,共建共治家门口的“一平方米”。如,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一直在地、扎根一个社区,引导在地的居民们共同参与,社区参与式博物馆、一平米行动、社区熟人节都是社区营造学的典型案例。多元共治的在地参与、邻里交流、共谋社事,既可以拉近邻里之间的和睦,又可以成为助力基层社区走向真正共同体的重要策略。 打造双减后行走课堂,让15分钟生活圈多1分教育。“游学计划”开启世界之窗,让少年儿童走进人民有情怀、城市有温度、街区有活力、建筑可阅读、公园有故事的社区“大家庭”。如,奉浦街道陈湾小区“小小规划师”项目,让少年儿童参与社区花园建设,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社交能力、审美的能力,同时,在“双减”的背景下进一步打响贤美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