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分析: 2021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提升农业 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水稻生产方式也急需向节能低碳方向转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谷生产消耗的淡水资源约占整个农业用水的70%,水稻生产中用水资源消耗大、河道生态环境污染重是当前主要矛盾。就奉贤而言,目前水稻作为我区主要农作物,年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其中基本杂交稻、常规稻各占一半,稻谷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4.8%,形成了贤城美谷、群起大米等区域性绿色农产品品牌。对于奉贤而言,水稻生产不仅具有生产粮食的固有功能,更重要的是稻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稻生长季节中的湿地效应利于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浮尘、净化空气,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四五”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农业减排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用能效率有效提升,对农业生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水稻生产同时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水资源耗费大,容易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和农田面源污染。水稻生产依旧是稻田保留淹水层的种植习惯,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河道水源,淹水种植过程中稻田会产生甲烷气体排放,造成温室效益;同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这与国家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不相符。二是我区河长制的河道生态治理效果显现,对于维护河道生态治理成效,提升河道水质等生态环境,减少农用水灌排放,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提案: 为此建议: (一)推广水直播旱管水稻生产方式和提高我区水稻品种抗旱性。旱管种植与淹水种植相比,具有节约成本、管理简单的优势。首先是节水,根据土壤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把水源用于水稻需水关键时期,保障其正常生长,减少灌溉用水量;其次是省工省本,水种旱管省去了秧田管理、移栽等工序,减少了灌水次数,降低了种植成本;第三,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后期采用旱管方式,促进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根系活力更强,植株长势更健康,同时田间不保留水层,改良了田间高温高湿小气候环境,降低了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保护环境。另外,旱管种植需要水稻品种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因此,为提升我区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加大力度推广旱管种植是重要途径。 (二)以水稻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的转变,加快试点建立我区智慧农业园区。一是建议在奉贤庄行镇试点,建设智能化作业的农业低碳产品试点区。积极探索将智能化、低碳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功能与庄行农艺公园建设、地方民俗风情相融合,打造区域品牌,广泛带动当地小农户衔接低碳农业,分享低碳发展红利。二是建议探索我区绿色农产品碳标签。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农产品的碳信息,提高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适当高价的接受程度,提高农产品产品溢价功能,逐步推动我区低碳农产品碳标签实践走在全市前列。 (三)以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是整合资源,精准选择培育对象。结合我区农校、综合院校涉农专业、科研院所、农技站等各类资源,多种途径服务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建议设立奉贤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扶持基金,在我区农业园区、发展较好的农业企业建立青少年学农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二是构建我区新型职业农民评价体系,营造“尊农”“兴农”氛围。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战略意义、扶持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成果的宣传,给年轻人营造学习农业有希望、投身农业有前途、发展农业有前景的积极氛围。以“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转型为手段,对职业农民进行科学认定管理,建立完备的就业、经营数据档案库,形成严格的农业资源流动监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