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科技赋能生态 加快“两网融合”智能化建设的建议

    问题及分析:

    工作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青村镇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为指引,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严格执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积极推动“两网融合”体系建设,探索垃圾分类智能化模式,为“人民城市”夯实生态之基,增添文明之瓦。

    存在问题:

    一、垃圾分类未完全形成闭环管理。居民的可回收物一般只能通过废品回收站进行回收,由于废品站大多远离小区,又只能依靠保洁员或个体“游击队”进行收集,这样既大大降低居民投放的意愿,也对区域的市容环境带来隐患。由于回收市场的不完善,造成‘利大抢收,利小不收’,不少低价值可回收物,如玻璃瓶、废塑料、织物等因无人回收而流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

    二、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社区内投放点有小包垃圾落地及垃圾分类纯净度不高问题,可回收垃圾箱内充斥各类垃圾。垃圾分类启动时间不久,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且长期的生活习惯未彻底改变,未形成分类意识,对分类意义一知半解。

    三、垃圾分类违规追溯难。辖区投放点单位较多,垃圾分类仅靠物业人员及志愿者现场监督,人力投入大,工作时间长,且考勤管理难度大,存在不可持续性。偷倒垃圾屡禁不止,河道周边偷倒生活垃圾问题严重,城乡结合部偷倒工业垃圾现象存在,夜间小餐饮存在晚间偷倒垃圾现象。

    提案:

    对策及建议:

    一、智能投放点引导,实现由传统人工模式上岗逐步转向智能提醒和违规存档的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一体化智能相机,做到24小时监管:对打包垃圾乱堆放、垃圾箱满溢、投放时散落垃圾、偷倒工业、有毒有害、建筑垃圾、投放点冒火冒烟等现象实时进行场景抓拍。根据抓拍图片的时间,关联前后短视频及人员轨迹人脸图像,后台或手机端推送前后2到3秒的场景图片作为监管者推断行为及人员身份识别,通过相机前后时间上的关联匹配自动追溯违规事件相关人脸信息,形成一事一档推送给管理中心,行为数据和法律法规形成逻辑关系,让分类处罚更有法可依。对于运营单位来讲,由于投放点单位较多,管理督导人员无法判定清洁人员工作到场,投放点云智能分析系统可通过一体化智能相机,对投放点开展24小时监管,通过相机人脸考勤实现便捷管理。

    二、智能管理一张图,实现由传统人工监督管理逐步转向运营数据实时呈现及投放点分布情况一图展示转变。运维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视频设备和服务进行监控,采集投放点设备和服务信息,并对采集的结果做一定的统计分析、生成告警,为视频监控平台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采用B/S架构配置,实现平台上的设备及服务器的状态检测与展示,并实现各种状态异常告警,从而满足用户实时地、统一地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同时,通过管理平台实时视频调阅,危险告警弹出功能,掌握运营车辆操作过程及轨迹智能掌控,强化车辆养护,合理安排物流计划,做好湿垃圾装载量控制,避免异味扰民和跑冒滴漏。此外,垃圾分类一张图实现投放点业务实时监管,在地图上可以对辖区垃圾投放点分布情况进行展示,可以实时反映视频监控在线情况、垃圾桶满溢等异常情况等。数据监控系统还可以清晰看到居民投递品类、比例、误投率等数据,并根据数据统计绘制“用户画像”,对区域可回收物投放行为特性进行分析,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宣传方案。居民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和APP,查询每台投放设备的服务状态(可投递、即将满仓、满仓),合理安排交投时间。

    三、智能回收闭环化,实现原有“游击队”回收废品转向完善的智能化体系建设及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逐步改变、淘汰区域内“脏乱差”的废品回收业态,促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针对人员密集的社区及区域内沿街商铺数量多的地点,就近建立智能回收服务点,补齐现回收体系的盲点短板。继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全流程的数字化运营水平,如: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研发打造全球行业领先的自动化分拣流水线,提高精准分拣技术能力。在品类上,通过小件带大件,建设二手3C和大件物品回收流量平台,为居民提供大件电子用品、家具等的回收服务,进一步提升居民感受度,且用户投递获得的积分不仅可用于提现,今后还可以自建电子商城,为居民提供积分兑换实物商品的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拉动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