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在三甲医院引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妇婴奉贤院区已经启用,新华医院奉贤院区正在加紧建设,复旦儿科医院也将开工建设,三家三甲医院集聚奉贤,让奉贤的高端医疗资源实现跨越发展,给贤城百姓带来福音。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层次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当前公共卫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公立医院发展中许多瓶颈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1、三年疫情冲击,给本区公立医院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公立医院门急诊量有所下降,收入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承担了大量公益工作任务,比如大规模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机场采样队、隔离点驻点保障等工作,医院运营成本大幅上升。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5家区属公立医院运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特别是中心医院亏损较大。由于运营困难,导致医院设施设备、仪器装备更新不及时,影响诊疗水平。另外中医医院急诊楼、古华医院等建筑老旧、空间狭窄,严重影响患者就医体验。中心医院暂缺科教楼,影响医院科研平台建设,制约向更高水平迈进空间。如此往复,区属公立医院必将进入恶性循环。

    2、市级三甲医院引入,给本土医疗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业务量受到挤压。人口导入目前处于缓慢上升期,医疗需求增量相对有限,三家三甲医院齐聚,必将分流医疗需求,导致本土医疗机构业务量下滑。二是未来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三甲医院先天基础好,平台高,势必对本土医疗资源带来虹吸效应,可能会对本土医疗人力、技术等优质资源发展带来影响,对本土医疗资源向上游发展带来一定压制。三是公立医院政府补偿机制还不完善。近年来,本土医疗资源承担大量政府公益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近三年疫情防控中核酸采样检测、疫苗接种、隔离观察、支援外省外区等工作,均为免费服务,而政府响应投入补偿机制迟缓且不完善。

    建议:

    1、找准发展定位,重构本土医疗资源整合线路图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全局谋划。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多环节的专业系统,要学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考虑医疗体系建设各种影响因素,注重区域均衡性、城乡协调性、发展可持续性,做优系统性、全局性谋划。二是立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谋划。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奉贤“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四新四大”重大任务重要支撑的发展全局来谋划,要立足未来健康需求,适度超前,高起点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体布局优化。三是充分开展调研,切合实际谋划。开展人民群众就医需求调研、医务职工职业愿景调研、区域发展规划调研,关注不同群体就医需求,明确区属公立医院发展定位,兼顾统筹性、连续性、可持续性,有力推动区属公立医疗机构整合优化。

    2、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要毫不动摇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导向,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要维持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长期可持续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公立医院诊疗环境改善、高端仪器装备引入、日常设施设备更新等投入。二是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政府补偿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三年,公立医院一直是抗击疫情的主阵地和主力军,承担了非常繁重的抗疫任务。虽然,当前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尾声,但是应居安思危,立足长远,建立健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基金流转机制,一旦受到疫情冲击,立即启动补偿机制,维持医院正常运转。三是完善优化公立医疗机构薪酬激励机制。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健康奉贤建设,人才是关键,卫生人才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进一步遵循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必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

    3、敢于争先创优,增强本土医疗资源品牌显示度

    一是推进综合医院筑高地。建高地、补短板、促均衡,高标准、高品质推进两大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探索区中心医院与市级医院合作发展新模式,打造示范性区域性医疗中心,全面提升服务能级,积极争创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属地化著名大学附属医院;启动科教综合楼建设,坚持错位发展,重点打造一批郊区领先、特色显著、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科,力争2-3个市级重点学科;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支持区中心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提高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推进区奉城医院提能升级,依托交大九院优质资源,建设一批特色专科专病,成为立足奉贤、服务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医院,争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二是推进中医医院加强特色。加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具有奉贤特色的中医医联体,完善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龙华医院为引领、区中医医院为龙头、二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结合中医医院发展定位,推进急诊综合楼改扩建,争创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传染病等专科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全覆盖。原则上,综合医院按照总床位5%设置中医床位。三是推进专科医院塑品牌。塑造康复专科品牌。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康复医学科建设,加强老年护理床位建设。全区按每千人口0.4张配置康复床位,建设一家康复医院或200床规模以上综合医院康复病区,启动古华医院原地改建或整体搬迁,支持医院功能转型为康复和长期护理机构。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开设康复科、老年病科,并设置病房。塑造精神专科品牌。打造“医防高度融合、资源优化统筹、能级合理有序、功能错位互补、市区联动协同、服务优质高效”的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助力“1+16”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建设。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区中心医院、奉城医院精神(心理)等科室设置与建设;精卫中心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每5-10万人设置1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点(包括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