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奉贤目前已有14家特色民宿,其中4家获评上海市五星级民宿,5家获评四星级民宿。2022年度,仅吴房村4家民宿年接待客流16万人次,农民户均增收2000多元。由此可见,民宿产业是解决农民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一个有效途径。 虽然我区民宿硬件建设起点较高,但是尚未形成规模和特色品牌,像吴房村等以整体规划打造的集群民宿模式比较少,大多处于单打独斗,散落乡间的状态。经过调研走访分析,我们发现影响我区民宿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发展规划相对滞后。我区民宿产业在发展定位、集聚化建设、人文协调等方面缺乏整体线面规划,规模效应不足。二是经营发展理念不够清晰。存在民宿与农家乐、宾馆酒店概念混淆情况,缺少与文化的关联和精品项目的打造。三是专业化运作管理水平一般。民宿经济从业人员专业化学习和培训力度不够,经营理念落后,营销能力欠缺,专业化运作管理不到位,品牌建设效应不明显。 建议: 浙江农村曾经流行一句话:“养猪养鸡都不如养上海人”!目前我区农民房数量是9.7万套,自然村落保留数为77个,让农民成为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主体,民宿产业大有可为!为此,我们建议:一是规划引领,推进集群化建设。借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试点的契机,进一步摸清可利用资源底数,将民宿发展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衔接。注重原生态和特色化,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同时建立健全公司化管理制度体系,大力引进社会民营资本、高端连锁品牌和专业运营团队,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协会(公司)+经营户”“创客+农户”等组织形式,为外来资本安全有效运营提供保障。二是彰显特色,加强品牌化打造。注重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多种要素融合,构建“民宿+研学”“民宿+康养”“沉浸式”生态民宿等多种业态。突显所在地文化特色,借鉴欧洲慢城、慢食、慢生活运动,开展以自然教育为依托的本地农业教育,让城市孩子体会到“稼穑之艰难”,依托各类合作社打造田间学校,成为引领新兴中产阶层绿色消费的潮流。探索融合元宇宙概念,构建虚拟文化体验空间,打造IP品牌形象,加快形成网红效应。三是引才育才,提升专业化服务。加强与高校合作,组建民宿业发展专家智库,对民宿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开展咨询论证,借用专业外脑赋能民宿发展。将民宿从业人员培训列入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等人才培训计划,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