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横跨乡村一二三产业,兼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是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全区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以上企业(园区)7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家,全国“一村一品”特色村镇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不可否认的是,奉贤在立足“四新四大”深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距离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丽休闲乡村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缺乏统筹性 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时,一方面由于参与主体以企业、业主、农户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空间布局引导,集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等高品质的布局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主体未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忽视前期深度调研和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 (二)产品缺乏独特性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仅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只是在原有生产基础上的表层开发,仅满足游客物质需求,缺乏创新设计与深度加工,代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乡村发展水平的标杆项目更是稀缺。由于高端休闲项目相对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同时受江浙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和挤压,我区乡村休闲旅游需求的竞争力不足。 (三)宣介缺乏创新性 对外宣传推广和创新的营销手段是发展奉贤休闲乡村旅游业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径。互联网时代,薄弱的宣传营销是阻碍休闲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外宣传力度不足,致使外界对奉贤休闲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多。用在宣传营销环节上的资金不足、宣传营销方式单一、对外宣传意识不够、宣传手段创新不足等,致使游客对奉贤的民风特色、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很少。 (四)管理缺乏质量性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业态引导上还缺乏清晰的发展定位,设施配置和主题内涵较为缺乏。多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运营团队、创意策划团队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对项目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加之没有地方和行业管理规范作为标准,导致各项目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二、对策建议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奉贤实现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实质性举措。笔者结合“四新四大”的发展要求,就深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规划引领,典型带动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上海市奉贤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的引领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奉贤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避免千篇一律、趋同建设。各经营主体要坚持规划引领,邀请专业人士根据各地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游客需求。政府大力扶持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等典型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总结复制和推广,加快奉贤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 (二)产业融合,创新链条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基础是农业,关键也是农业,致力于构建泛农业旅游资源的创新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可通过对农作物研发及种植形式的创新,对泛农业休闲产品的创新(与休闲、商务、研学、科技等多元产业复合),将创意产业跟休闲农业进行嫁接,丰富创意休闲农业的业态和模式,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一条关联性和效益性较高的泛农业旅游链条。同时,加强区域融合发展,开发连接长三角著名景区和奉贤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特色旅游路线。 (三)加大宣传,塑造品牌 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奉贤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提高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可加强与大众点评、美团、携程网等平台合作,在宣传中加入产品价格、项目内容、地方特色活动、景点路线等信息,让游客一目了然;依托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来宣传推介项目,同时在高铁站、机场等旅客多的场合投放电子屏进行宣传。加强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记得住的精品项目。 (四)吸引人才,提升服务 吸引人才要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首先,可从街镇或村委层面,搭建“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整合、产品种植、生产包装、销售及培训研习等各个方面,对外可以招商合作,对内进行生产培训管理。其次,可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和服务培训,帮助其从农民、服务员向农艺师、生活美学家进行转变,借助创意思维,提升其生活品味,提高人文素养。最后,要引导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保障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