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目前奉贤区大量存在的房龄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普遍未设置电梯。同时这些老旧小区中老年人住户的比例较高,对这些老年住户来说,电梯的缺失已经成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最大阻碍,尤其是对身体欠佳、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更是成为了一个无形的“牢笼”。如何以社区更新方式扭转这一现状,切实提高老旧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住户的生活体验,既是社区治理的核心议题,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应有之义。 2019年11月26日,南桥镇南亭公寓3号楼,奉贤区第一台既有小区加装电梯工程的开工。从其他已加装电梯的几个小区运行来看,高楼层居民反映良好,加装电梯不失为成本最小、受益最大的良策。但也有中低楼层的居民有不同反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实事工程要做好很有挑战性。 二、问题及分析 加装电梯虽然是好事、是惠民的实事工程,但这也真的是难事、烦事。就目前加装电梯的进程中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前期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居民对政策多有误解。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建房管联〔2019〕749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加装电梯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本单元适合加装电梯。②本单元三分之二业主同意。③本小区二分之一业主同意,方可安装电梯。同时政政府补贴40%相关费用(最高不超过每台28万)。 在调研中,绝大多数居民对上述条件和优惠政策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对于诸如加装电梯费用分摊标准等技术细节方面知晓率更低。目前大部分相关宣传是通过加装电梯的第三方厂家在进行业务拓展时进行的,在渠道的可信任度和内容的全面完整性上相比政府部门存在一定差距,也缺少和居民的互动答疑,不利于推动居民安装电梯意愿的提高。 2、利益矛盾影响推进 如何达成业主意见一致,是加装电梯工程推进过程中关键问题。一是不同楼层的居民矛盾。对于低楼层居民来说,对比电梯的收益,更多在意加装电梯后对采光的影响、产生的噪音以及对房屋价格和结构安全的潜在影响,往往较难表示赞同意见。二是长期收益和短期支出矛盾,对于高楼层居民来说,安装电梯的长期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高分摊比例下,短期支出的较高费用对于部分家庭来说支付有一点压力。比如部分老年居民提出可否采用按次、按月付费的办法,降低一次性付费压力。 3、后期质保存在疑虑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除生产厂家资质外,安装、日常维保的服务方也是保证加装电梯用起来安心省心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对加装电梯后期维护还未建立一整套运行维保机制。部分加装电梯因安装不到位造成噪音大、运行不稳定甚至出现停机故障,寻找厂商无门的案例,也造成了居民对加装电梯的疑虑。 三、建议 1、区级层面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加装电梯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不是单一部门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成效。建议由分管区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区房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规划资源、建管、市场监督、地区办、民政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并与各街镇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定期沟通加装电梯推进工作的痛点、堵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加装电梯项目的指导、审批、监管及社区协调指导等工作。 2、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居民区自治、共治 党建引领聚合力,加装电梯惠民生。建议可借鉴静安区临汾街道375弄居民区经验,在加装电梯工作中形成“123”工作法,即成立一个加装电梯临时党支部,建立两个专门机构(街道加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推出三项以人为本惠民举措,包括把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如加装电梯单元的底楼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等,调动群众积极性。 3、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加装电梯“奉贤样本” 要进一步加强对加装电梯利益协调过程的协调指导,理顺高低楼层、短期长期、业主厂家之前的利益矛盾焦点,鼓励部分先行先试小区探索低楼层经济补偿、电梯长期租用以及后期质保维护机制,形成可学习、可推广、可参照的典型案例。 4、加大推介、沟通和协商工作力度 坚持政府分级负责、以业主为主体、以业主协商为主要方式,属地政府会同居民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讲会、政策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主动排摸对加装电梯需求较大的楼组,动员业主作为主体开展楼组内协商,先行先试。对短期内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可由村居组织协商会协调业主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