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本市近年来全面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率先探索符合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新路子、新经验。 围绕区委区政府聚力抓好“四新四大”融合发展大局,区政协教科卫体委联合民盟界别,经过深入调研,就我区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江海”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背景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全面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全面拥抱“大数据”、实施“数字江海”战略,努力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1+3+1+X”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数字经济提速发展;数字生活持续优化;数字新城加快升级。 虽然我区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社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还存在误区,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参与机制尚不健全、“数字人才不过江现象”比较突出等短板问题。 1、对数字化转型还存在认识误区。目前,“身体进入数字化时代,脑子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全社会数字化素养还不够高,部分市场主体缺乏内生动力、存在“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心态等。 2、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参与机制尚不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包括企业、相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数字服务中介组织、社团等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主体。市场化、社会化力量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力量。但调研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参与机制尚不健全,数据孤岛、数据烟囱现象还比较突出,缺少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政策和场景需求制定通道等平台途径,缺乏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算力等数字新基建重要支撑,区级数字化转型产业政策还存在空白等。 3、“数字人才不过江”现象不容忽视。我区人才集聚水平相对较低,新兴信息技术人才、精通数字经济与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数字人才不过江”问题较为突出,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确“数字江海”战略的本质和实施关键 我们认为,“数字江海”战略的本质应为“让数据通江达海、让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全面赋能我区高质量发展”。这一形象提法传递了我区围绕大数据的智能服务与产业生态建设,全面深入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解决“未来之城”的全局协同与持续演化问题。因此,不能单一维度看待“数字江海”,把它理解为单纯技术概念或产业园区范畴,也不应局限于战术层面或某个点上项目,而应将其上升为聚力抓好“四新四大”、奋力走好奉贤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 数字江海战略实施的关键,是统筹把握好“四个统一”:即点上标杆与全面赋能相统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与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相统一,对标最高最好和现实基础相统一,规划愿景与落地评估相统一。 2、积极构建我区数字化转型“1144”战略发展格局 第一个“1”即绘制一张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景蓝图;第二个“1”即高标准打造一块数字江海示范引领区和试验田。第一个“4”即推动美丽大健康、新能源汽配、化学新材料、数智新经济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互补、开放共享。第二个4”即聚焦经济、生活、治理及新城四大数字化主战场,统筹各个领域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 3、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机制 建议:一是通过政策牵引,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建立常态化的场景清单发布机制,促进数字技术与城市发展需求的有效链接。二是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应用至全区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水平高、市场应用效果好、模式复制性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各类数字应用场景,以全区大体量的场景应用杠杆撬动关键技术创新。三是是加快出台我区扶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大对特色园区、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市场主体成立数字创新平台,赋能自身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4、打造近悦远来的数字人才“强磁场” 通过开展“高端人才引进行动”“技术人才集聚行动”“数字创客挖掘行动”“数字工匠开发行动”等专项行动加强数字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实施“青年人才提升工程”“企业人才培育工程”等品牌工程加速数字人才培育培养;通过健全“创新人才成长评价机制”“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政策机制,优化数字人才的医疗、安居、子女就学等服务体系,让数字人才近悦远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