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场馆对运营提出了高要求。硬件上来了,而真正决定文化场馆运营能效的“软件”依然不足,眼下的文化场馆多多少少存在问题:运营管理能力不足、与本土文化结合不深、文化内容缺乏,静态展呈与动态演绎结合度不够、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与科技融合深度不足,馆与馆之间、大场馆与小空间之间联动也不够,无法形成呼应;导致运营效率较低,也降低了文化设施对群众的吸引力,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建议: 1.创新构建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机制。优化准入门槛,依托现有场馆设施建设,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社会团队联合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做好前期谋划,支持新建文化设施从设计建设到运营的一体化,避免后期重复投入。拓宽视野,积极整合国际与本地力量,既要引入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也要注重培育本土团队,营造本土品牌,着力培育本土文化影响力输出的种子。三管齐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质量效益与内容生产能力。 2.加强文化场馆空间丰富多彩的内容建设。一是紧扣二十大精神,强调文化自信自强,依托奉贤新城文化中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动态演绎大文章,讲好奉贤故事。二是充分依托文化场馆的功能性与地标性,吸引名家落户,与知名团队合作,产生文化人才集聚效应,在交流联通中培育出本土优秀文化团队、文化人才。三是地标大场馆与社区文化小空间紧密互动,资源下沉,利用好城市微空间、新空间,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态静态展呈内容。 3.融入奉贤这艘巨轮驶向“大数据”时代的新进程。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最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与便捷程度,在便民高效上做文章,依托各类城市文化地标打造智能服务,在全城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利用好大量的户外电子屏,探索电子艺术品以及艺术品电子化在贤城的发展空间,打造富有想象力的全城艺术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