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双减”背景下促进我区乡镇学校课后服务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建议

    在我区存在的城乡“二元”问题,使乡镇学校的课后服务资源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存在问题分析

    1.目标定位模糊。许多乡镇学校把学生的校园安全和学科成绩作为课后服务的总目标,课后服务管理不够细化,课后服务往往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这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2.乡镇学校课后服务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资源不足。绝大多数乡镇学校都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艺体类专职教师人数总量不足,开设的社团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社会资源不足。乡镇学校普遍位置相对偏远,校外培训机构等参与课后服务课程开发的意愿不高。三是没有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乡村特色资源等。

    3.乡镇学校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教师弹性工作制未真正落实。许多乡镇学校教师的居住地与所在单位距离较远,教师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远超8小时。二是学校课后服务保障经费不足。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是以每所学校的班级数、课时数、课后服务单价为基础进行统一拨款,而乡镇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成本往往要高于城区学校,这也使得乡镇学校的课后服务经费捉襟见肘。

    建议:

    1、提高站位,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目标宗旨。建议:一是解决双职工家庭、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二是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意义的接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通过大力发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深度挖潜与政策倾斜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建议:一是深挖校内潜在资源。乡镇学校可以利用自身校园面积较大的优势开辟供学生体验耕作、种植的校园农田,或者开设生物教学的实践园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一专多能”的优势,开设相应的课后服务课程。三是深挖当地教育资源。乡镇学校可以积极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地理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特色资源等,以此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时应该向乡镇学校适度倾斜,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的办学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在客观上与城区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为丰富乡镇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献计出力。

    3、健全乡镇学校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建议:一是积极推动乡镇学校教师弹性工作制落实落地。第一,学校规定核心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的时间,并基于教师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岗位设计不同的弹性工作安排,在不影响学校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调休或轮休。第二,健全班主任岗位责任制,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副班主任,以分担班主任的管理责任。第三,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对原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关于“出勤”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优化,让教师的考勤制度更人性化和弹性化。二是多渠道解决课后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第一,财政、教育等部门根据学校实际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量合理设置课后服务专项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第二,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部分课后服务课程,采购主体根据其履约情况支付费用,从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第三,健全家校合作机制,采用“政府补助、家长资源、无盈利收费”的模式,缓解课后服务的资源紧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