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庄行冷江雨巷开发中“杜十娘”元素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冷江雨巷”是以奉贤区庄行镇南桥塘风貌保护区为核心,以“都市古镇,田园牧歌”为愿景,对南桥塘风貌保护区及相邻地块进行重点打造的项目,该项目即将以新的姿态亭亭立于世人面前,依托“小桥流水人家,灯火阑珊庄行,江南院子,未来空间”的总体打造思路,成为充分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功能的南上海都市古镇新样式。以“都市古镇、田园牧歌”为规划愿景,挖掘历史文脉,放大红色记忆,注入经济功能,推进网红经济小镇与新业态结合发展模式,形成一批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江南院子,打造一个沉淀千年温婉恬静的江南水乡、一座古今共荣文脉传承的都市古镇、一块天环水绕休闲舒适的田园乐土,使古镇发新枝,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但就目前而言,冷江雨巷开发中对奉贤本地文化发掘不够,尤其庄行自古诗文、书画等领域名人辈出,名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作者宋懋澄即出生于庄行。若不能将这样一位奉贤少有的文化名人好好利用,实为冷江雨巷开发之缺憾。

    杜十娘,是庄行人宋懋澄创作的文学人物形象,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这一段故事,曾被拍摄成影视剧,在国内影响很大。我建议,奉贤区应组成文化研究团队,对庄行冷江雨巷开发中“杜十娘”元素的利用与开发作整理和挖掘,并将“杜十娘”作为冷江雨巷的招牌形象人物,进行商业宣传与推广,实际上也就是宣传庄行、宣传奉贤。

    “杜十娘”为核心的庄行古镇开发

    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以庄行人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基础,以杜十娘这个庄行人宋懋澄创作的文学人物形象为核心,发扬和推广庄行古镇开发,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奉贤文化,让世界了解奉贤。

    具体而言,以“杜十娘”为核心的庄行古镇开发,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本开发

    以庄行人宋懋澄创作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文学作品为基础,开展对宋懋澄作品的解读,继而拓展到对庄行人宋懋澄的人物解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解读,使奉贤人更大程度上了解这位先贤,并向奉贤周边以及前来奉贤旅游的游客做进一步扩散。

    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背后的明朝古典文化开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发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所以这一时期的庄行以及整个江南地区历史人文风貌,正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的发生舞台。

    那么,在人们接触和了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对《杜》背后的明朝江南地区历史人文风貌产生极大兴趣,而这,正是庄行古镇开发的契机所在。

    1、《杜》背后的明朝之“衣”: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已然超越以往,进入一种更深的层次。传统戏曲模式的服装行头,已经难以吸引大众,影响力仅限于一小部分戏曲爱好者,且以中老年人为主。超越戏曲服装、追求历史本真的汉服,在中青年群体中正掀起一波又一波更大的浪潮。

    奉贤地区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朝时期。而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

    庄行古镇开发中,如能注重汉服资源的引入,可学习周庄汉服节的模式,结合古镇旅游与汉服巡演,可以吸引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量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汉服爱好者,进一步带来经济与文化效益。

    2、《杜》背后的明朝之“食”: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国不仅以优秀的文化而闻名,并且以烹饪技艺的精良扬名世界,八大菜系更是受多国喜欢,久远而丰富的饮食著述,为世人称道,形成中国本土风格的饮食学,而且到明代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饮食思想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朝代思想的反应,饮食的口味也跟一个时代的经济有关。

    明朝饮食文化的变化,促进了明朝市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人民的消费,提高人民的消费欲望,生活安居乐业,人文色彩发展更展现出新的情趣,生活上多了几分乐趣。

    庄行古镇开发中,如何打好传统美食这张王牌,是值得考量的重点之一。

    3、《杜》背后的明朝之“住”:

    古代中国,民众出行,多数在旅馆投宿。旅馆有很多名称,如客舍、客栈、旅舍等。受小说、影视作品影响,今人多称古代中国旅馆为“客栈”。明朝时,大规模的私营旅店趋向综合性发展,除了食宿外,还增加了艺术表演和其他服务,以吸引旅客。影视作品中影响最大者,则不能不提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栈》。影响所及,华人社会的古装影视作品中,“客栈”文化早已超出旅行投宿的范畴。

    庄行古镇开发中,如何将这一元素与乡村旅游、民宿等多种元素结合起来,使前来庄行游玩的客人不但能玩能吃,还能住下来,花一两天时间细细品味奉贤滋味,颇为重要。

    4、《杜》背后的明朝之“行”:

    在庄行古镇住下之后,游客有没有可能以庄行为出发点,来个奉贤两日游、三日游?这就涉及一个“行”字。

    明朝风情的陆路出行方式,有骑马、轿子。乘轿是一种主流交通模式,原则上只能由老年官员或者妇女乘坐的轿子,在明朝中后期已经演变成了各类人群都可以乘坐,乘轿成为社会礼仪,由此而来,是否可以在庄行古镇之上初步试验这种项目,如果条件成熟,再向其他地区扩散?

    至于骑马,考虑到奉贤地区有若干马场存在,是否可以与之结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之下,逐步试验“骑马游庄行”“骑马游奉贤”之类项目的可行性。

    奉贤还是著名的桥乡,如果能将古桥资源与“坐船游庄行”“坐船游奉贤”结合起来,亦是一件美事。游客到了奉贤,坐在船头,饱览沿岸美丽风光,品尝奉贤美食,亦是一件美事。

    建议就庄行冷江雨巷开发中“杜十娘”元素利用与开发一事,邀请文化及相关领域人士,商量其可行性及具体操办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此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