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202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奉贤区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数位居全市第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35.7%,其中独居老人占本地区老年人口比重9.07%,位居全市第一,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应对急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奉贤区多措并举,积极弥补养老服务的短板。在农村地区探索建设“青春里”养老社区,让农村老人“住得近、住得惯、住得起”,几年实践下来,既有成效,也遭遇瓶颈。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三: 一、机构床位空置率高。五宅村“青春里”养老社区现有床位150个,入住老人47位,入住率31.3%,其中本村入住老人仅1人;浦秀村“青春里”长者照护中心现有床位95个,入住老人27人,入住率28.42%。 二、经营状况持续不佳。两家“青春里”均处于亏损状态。浦秀村“青春里”2022年亏损金额达到40万,维系日常运营压力不断加剧;五宅村“青春里”同样存在亏损问题,经测算,预计在老人入住率达60%以上的情况下,可达收支平衡。 三、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一是护理能力不足,护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缺乏系统完善的护理知识,护理人才短缺。二是医疗服务欠缺,2家“青春里”尚无内设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有医养结合签约协议但医疗服务以健康宣讲为主,服务深度无法满足老人医疗需求。三是文娱活动匮乏,养老机构内文娱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服务软实力不强,娱乐活动缺少组织和引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是半失能、失能老人,他们往往需要更专业化的医疗和康复护理,而目前“青春里”养老社区在医疗服务上能力欠缺,导致老人的需求与实际服务之间矛盾突出。就运营现状来看,不仅无法达到建设预期,还有可能会造成盘活土地重新闲置、村级集体资源浪费等问题,优化和调整迫在眉睫。 我们建议:直击主要矛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升“青春里”养老服务质量,打造“青春里”医养一站式服务品牌。目前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有三种:医办养、养办医、医养融合,我区两家“青春里”养老机构在前两种模式上先天条件不足,只有在医养融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破解“青春里”困局: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建立由主管部门民政局牵头,多部门协同保障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规划、管理、服务和监督上的分工合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医养结合工作架构,完善医养结合评价考核机制,化解医疗机构上门服务动力不足等瓶颈问题,为“青春里”“医”和“养”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二)创新服务举措,提升医养实力。一是上门服务强落实。在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签约率100%的基础上,探索在“青春里”建立家庭病床实施医保结算制度,落实家庭医生按需上门巡诊和服务,解决“青春里”老人诊疗难、报销难的问题。二是签约等级再提升,建立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签约制度,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水平,打通医疗“绿色通道”,一旦老人出现紧急情况,方便及时送医。三是中医调养显特色,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机制,开展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医疗服务,组织开展养生讲座、保健功法等活动,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生双重需求。 (三)完善护理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一是赋能互联网+医养,建立医疗远程指导服务机制,由“青春里”上传老年人血压、血糖等健康数据至云端,家庭医生及时指导护理服务。二是落实技能培训机制,提升护理人员应急处置和健康照护能力。三是完善护理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给予适当经济、精神激励。 从打造“青春里”一站式医养服务品牌出发,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引导政策宣传、拓展市场运行、扩大品牌影响,推动我区农村地区医养结合的科学实施,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我们奉贤老人安享田园诗意的颐养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