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关于加大布局小规模点状商业体,提升社区15分生活圈柔软性的建议

    2016年,上海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目的是要用更为小尺度的空间网络构建让人们获得更为便利、健康、友好的社区生活。而目前我区推进的270类项目中,宜居宜游宜养宜学和综合性设施建设等五大类,政府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场所和社区生活驿站、文化服务中心等空间与商业模式相互割裂,没有能够串联与融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突显邻里社交属性。

    后疫情时代大家就近消费的观念越来越强,根据对新城核心区居民的问卷反馈,除了节假日聚会选择大型商业综合体之外,更多居民需要的是家门口的便利空间和社交空间。比如针对生活类需求:家门口的小菜场62.43%,社区食堂46.26%,小型综合超市46.24%,健身房25.14%,缝制修补22.83%,家电维修22.54%,家政服务21.10%,特色餐饮20.81%;学习培训类需求:儿童艺术类培训和室外活动场所需求达58.67%,技能培训提升空间52.6%;文化社交类需求:融合图书阅读等社交空间68.5%,剧本杀、密室、电影点映、共享小剧院等46.82%;为老服务类需求:居家小时工服务73.70%和日间托老服务53.47%。

    为此建议,在推进“15分钟生活圈”布局的时候,政府部门提前引导和鼓励商业开发者回应社会需求,有效链接商业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社交的基本需求。

    1、关注社区小规模商业体的前置规划设计,以“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为核心,根据新旧小区、人群结构、不同需求,融使社区公共空间,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贴近民众并具有烟火气的小体量社区商业体系,用开敞式的规划形式向提供文化休闲消费、便捷消费和沉浸式消费体验方向转型,赋予社区商业更高效灵活的空间。给予经营者更多的周末集市、夜市地摊等外摆空间,引入主厨餐桌、酒吧、运动和瑜伽课程、儿童艺术工坊、电影放映、派对和小型音乐会等社交属性活动.

    2、提升社区商业与社会事业公共配套空间的融合度,提高各街镇、居民区生活驿站等配套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益,降低居民生活必须但赢利空间有限的项目成本。比如日间托老、老年理发、修补缝制、夜校培训等居民需求度较高的项目,采用共享经济模式来优化空间利用,从而降低租房成本吸引商业主体参与,切实方便居民生活。

    3、提升社区小型超市与小菜场,社区食堂与特色餐厅等空间的融合度。由于传统菜场的改建升级,菜场摊位缩减情况比较普遍,居民反响较大,建议家门口的小型超市嵌入小菜场功能,同时也便于规范管理;随着新城内旧小区与新楼宇,居民区与商业楼、工业园区并存的区域越来越多,社区呈现老年人多、上班族多的局面,建议在商业街里嵌入式布点社区食堂满足居民群体就近便利用餐需要。

    总之,相比传统商业性的购物中心,15分钟生活圈更应该是一个用社区商业来连接人与人之间日常活动的社区,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社区居民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商业服务,更有舒适惬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