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不只是思政课本身的变革,更为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要求。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学校思政教育的落实及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可无论是从我区大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是对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发展的规划与路径,结合实际,发现仍存在问题。 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大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传统。近年来,我区学校对思政教育逐渐重视,小学和初中每月分别开展1-3次及3-5次相关活动,但在日常教学形式上,普遍采用照本宣科、情景模拟、主题教学、视频教学的传统方式。此外,大部分学校思政课的场所限于教室,内容框于课本,欠缺对“大思政”的思考和落实,导致课程结果与预想成效存在一定落差,部分学校对“大思政”的理解限于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专业思政教育教师较为缺乏。我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的育人目标。但因思政专业小众、选择以教师为职业的人数不多等原因,不少学校特别是小学,出现由非专业思政教师执教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象。当下,我区小初两个学段的学生数分别为41485人和24831人,而思政专业毕业的教师数分别为10人与63人,该数据足以说明我区在专业思政教师配备上缺口巨大。 三是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途径不多。我区教师组织思政教育活动的能力相对薄弱,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被学生喜欢的活动相对较少。近年来,虽然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思政能力培训与科研指导,但多为单向,教师的主动性不强。部分学校没有设置项目、搭建平台,也未建立有效机制来推动和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大思政要求。反观其他城市,如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必修课智慧学习平台,为学校建立上述有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施方向。 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项目化等名词早已进入大众的视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这一转变也早已在教师群体中得到了普及。但无论哪个角度,大家似乎都是在进行独立的思考与研究。为实现大思政视域下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不妨将这些单一的支线和角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创新中找到可行的路径,在共赢中实现提升与突破。 一要以区域项目为统领,学校开展特色思政教育。学校可将区域创新德育工作理念的“贤美文化”作为前提,把大思政的政策引领与区域的德育行动融合,并结合学校自身品牌与文化,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教育。例如,可借鉴曙光中学把“红色精神培育”作为特色定位,构建“旗帜”特色课程系统,打造“洪炉”多元学习空间的做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要以师生需求为前提,改变形式创新思政课堂。学校可先满足学生需求,尝试创新课堂形式,如开设项目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与AI历史人物对话、红色电影片段扮演等。基于教师自身需求和专业界定划分,为教师提供课程体系认识与实施、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融合要素等刚需资源。片区层面(以街镇划分),提供专业人员培训指导、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机制等举措,为实现课堂走进生活提供保障,使“思政”逐步走向“大思政”。 三要以育德需求为动力,提供多方长期支持。探索在各片区建立或命名研学基地,并根据基地性质定位特色主题,如医院定位生命教育特色、消防站定位民防教育特色,与片区内学校保持长期合作。通过使教师成为“学习者”和“讲授者”、学生成为“践行者”、基地成为平台与课程的“提供者”,并建立教师评价学生、校外基地评估教师育德能力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学授相长的“环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