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我区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断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产品创新和效率提升,在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质量、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科技应用环境不佳。受传统抵押担保贷款理念的影响,涉农金融创新空间范围有限,产品和服务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农村用户特别是中老年用户往往缺乏对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和新模式的认知,加大了他们对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使用的难度。农户、农村经营主体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消费行为相对分散,信息整合难度大、成本高,导致信息采集难。 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限制,金融机构与社保、医保、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数据信息沟通合作机制,农户及农村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数据碎片化、不统一、共享难等特点。同时由于部分征信数据尚未覆盖到与银行无借贷关系的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缺少公共数据支撑、征信记录不完善的问题依然严重,大量征信空白户难以享受到线上金融服务,信用评价及风险识别存在一定难度。 三是农村金融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对农户而言,商业性原则运营的农业保险费率较高,承受能力有限。且因险种不丰富,农民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农业保险规模增长较为缓慢。另外,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农户经济来源较为单一,资金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涉农经营主体多数为家族式经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涉农主体资金结构较脆弱。
为此,建议: 一要扩大金融科技服务产品有效供给。抓住美丽乡村、绿色发展等发力点,加大对奉贤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调研走访,开发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满足农村新业态发展需求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科技服务产品。充分利用奉贤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功能优势,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将金融触角延深至农业农村更广的空间,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对农户、返乡入乡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探索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电子商务”功能叠加、相互赋能,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二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户信用建设。由区数据局牵头对农户信息进行整合与脱敏处理后,不断完善主体信用画像,并将其纳入奉贤“信用管家”地方信用信息平台,推动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鼓励和支持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将金融服务融入乡村治理,积累农户生活消费、生产供销、民生服务等数据,强化乡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对农村借款人信用记录进行积累,并动态调整信用等级,以信用引领信贷。 三要持续完善差异化的政策扶持机制。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特点和变化,依托青村镇姚家村、金王村、朱店村、西渡五宅村设立的“兴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扶持机制。同时不断优化升级“东方美谷贷”业务,提升授信总额,增加合作银行,不断优化区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对于部分涉农金融业务,可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者更多地获得金融服务,降低农村金融消费的社会成本,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等方式为特定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建立财政拨款、政府救助金、捐款等多种筹资渠道,保障绿色通道金融服务的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