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农村60岁以上占23.8%,超过城市8个百分点,带来了农村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农村养老主要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随着农村社会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趋于弱化,家庭养老正在向社区养老模式转变。仅以本区为例:属地政府紧贴养老服务需求,推出了诸如睦邻四堂间、日间照护中心等养老服务措施,并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但目前看来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养老服务体系仍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存在的问题: 1、农村长护险普及率较低,基层对长期护理险制度宣贯较弱 自2016年试点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称:长护险)以来,试点地区主要在城市,受益人口亦主要是城市职工,农村长护险的覆盖率较低。仅以F区某镇某村为例:户籍人口共计940人,其中:61~70岁320人,71~80岁200人,81~90岁55人,91~100岁8人,100岁以上无,而全村享受长护险制度待遇仅26人。究其原因,农村老年人收入较低、保险意识不强,加之基层对长护险的宣贯力度较弱,导致农村老年人对长护险缺乏必要的认识,往往不愿意通过长护险途径规避风险,更多依靠民政的居家养老为主,影响农村长护险制度的可及性,无法形成对养老制度的有效补充。 2、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联动机制不健全,合力尚未形成 农村养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民政、医保、人社、农委、残联、属地政府、村(居)等多单位统筹推进。但在实践中,存在民政部门“单打独斗”现象,覆盖面较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低保、三无老人等特定群体,服务内容也相对单一,主要停留在保障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层面,尚有较多的“短板”,存在其他部门参与不足、协同不够等诸多问题。 3、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力量严重不足 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力量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直接影响农村养老产业长效可持续发展。同时,相较于城镇而言,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因业务量不足、报酬较少等问题,向城镇流失情况严重,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短缺,队伍呈现高龄化、低学历及照护培训资源匮乏的态势。 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农村重残、失能、孤老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力度 建议区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有关精神,由区民政、人社、农委、残联及属地政府、村(居)认真排摸辖区人口比例、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等情况,根据人口状况布局养老设施、设计服务体系,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比例较大的街(镇),应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增加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对于老龄化程度较低、老年人口比例较小的(街)镇,可以适度控制养老服务规模,注重提高服务质量,避免资源浪费,推进农村养老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养老平衡发展,有序提升农村老年人保障服务水平,扩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探索鼓励低龄老人发挥自我价值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或社会服务保障中,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保障水平,从而增强对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科学引进优质养老机构发挥服务补充(应优先扶持本地有意愿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从业,以促进本地就业和社区发展),带动当地人口就业。 各街(镇)应探索第三方机构在满足集中供养对象需求情况下,依托现有养老资源,探索将剩余床位低偿托养农村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实行“管办分离、权责明晰、专业运营”,落实属地管理和日常监管责任,按照公益性质不变的原则,探索农村养老院服务外包,通过“智慧助老”等模式,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二、扩大长护险惠老年龄,适度增加长护险覆盖面 建议区政府责成区医保局牵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吸取长护险试点经验、教训,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在针对90周岁以上老人适当放宽长护险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符合长护险申请条件的农村老人,能否把惠老政策年龄段下调,争取做到应保尽保,适度提高长护险覆盖面。 区财政应根据区域人口结构现状分析,对重残、失能、孤老摸清底数,建立健全台账,在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将保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街(镇)予以资金配套,确保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实现财政平衡和可持续服务供给。科学补贴根据老人实际服务需求合理配置,强化政府保障加市场经济并行的养老模式,把钱花在刀刃上,倡导精准服务,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促进本地老人与移居老人和谐生活。 三、扩大农村医联体的服务延伸,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建议区卫健委应联合基层社区卫生中心,主动对接优质医疗扩容和向基层延伸,为辖区老人建立个人档案,持续跟踪服务需求,让优质医疗资源尽早覆盖到农村地区,惠及老年群体;提升老年群体就医服务质量,简化就医流程,早日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 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各类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服务场景、服务需求,设置系统化课程,努力构建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强化护理知识、实操技能等业务培训,提升护理水平,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的工资分配机制,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