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鼓励和规范商业航天的发展。上海发展高端装备“1+2+N”产业布局中,奉贤区被纳入“环湾发展带”,重点布局智能制造装备、民用航空装备、高端能源装备等产业。 当前,我区航空航天产业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和聚集程度低下。2023年,我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为21.81亿元,仅占上海计划产值的2.72%。在产值较高的上游材料领域,区内生产的大多为前道原料,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规模小。在航空航天新材料赛道,华昌聚合物、氰特工程材料、玻璃钢研究院等公司分散在杭州湾、庄行、金汇等多个街镇,未形成地域聚集效应。 二是产业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区已有《奉贤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实施细则》《奉贤区工业强基专项实施细则》等政策,但对比闵行、金山等区已出台了民用航空产业、“大零号湾”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无人机产业等专项产业发展政策,我区尚无针对航空航天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 三是产业布局中定位不明确。当前,上海关于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的布局中,与奉贤区域相关的定位较少。《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奉贤区纳入“环湾发展带”,重点布局民用航空装备等产业。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夯实基础推动本市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依托上海化工区为核心的杭州湾北岸区域,打造化工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奉贤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做为特色园区将融合发展先进材料产业链。但上述产业规划与我区航空航天新材料发展的关联性较弱。 建议: 一要锚定区域产业链定位,拓宽拓深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航空航天整体产业链较长,一般分为上游研发环节,中游制造环节,下游运营与应用环节。其中,制造环节中又涉及金属合金、碳纤维、陶瓷基等多种复合新材料,液态、固态推进剂,功能、控制、传感电子元器件等。我区拥有M3类工业地块,科思创、巴斯夫、赢创等一批世界级的化工企业集聚于此,为产业链上游提供了充分的原材料;而我区现有的大部分航空航天相关产业也与新材料相关。因此,可在原有基础上着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功能性材料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上游先进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树脂基体、预浸料、表面涂层等新材料优势企业,着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链制造环节中新材料的产业生态。 二要制定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结合我区既有的化工材料产业优势,加快制定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建设一个小试孵化、中试转化、量产工业化的特色产业园。明确产业扶持方向,引入政府投资基金,对通过专利认证的企业进行政策补贴。依托交大、华东理工、应用技术大学等,重点引进和培育符合航空航天产业导向的新材料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融合融汇。 三要积极争取市级资源,承接配套延伸项目。根据上海航空航天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大飞机、卫星制造的上游材料、零部件产业,积极承接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闵行上海航天城等周边市级产业链的配套延伸项目,细化合作,面向产业供应链的共性难点、关键环节,推进我区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支持我区企业在新材料、增材制造、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共同推动产业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