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承周,一位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担任乡村小学校长30多年的民主人士。从解放前被歧视受压迫,到解放后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他由此而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和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工作上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由于他的突出成绩,党和政府给了他较高的荣誉,在当地也享有较好的口碑,在他任教学校周边的男女老少皆称他为“蒋先生”。 蒋承周,1912年11月出生于奉贤县萧塘乡蒋家祠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早亡,父亲蒋金祥一生为农,忠厚老实。解放前,全家耕种10余亩土地,养活家中八九口人。1920年,父亲送他到本地的益社初级小学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1923年秋考入南桥第二高小念书。1925年春,因家中缺乏劳动力而中途辍学,回家帮父料理农事,参加劳作。1928年奉贤县因缺少师资,在县立第一初级中学(三官堂初中)附设乡村师范班,以培养师资力量。时族人蒋志书在创办的与善堂内设立蒋家祠初级小学,为解决师资紧缺,选送他去报考乡村师范,结果如愿考中。1929年秋正式入学就读,经3年寒窗苦读,1932年2月毕业。毕业后即进入蒋家祠初级小学任教员。1935年8月至1936年1月,曾调往塘外夏家聚初级小学任教,1936年1月又调回蒋家祠小学任教,不久即任该校校长。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是年11月,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后,奉贤各地先后被日军占领,时邬家桥被称作为“抗日游击基地”(丁锡三组织的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而蒋家祠小学就坐落在萧塘通往邬家桥的“官路”旁,日军去邬家桥扫荡,学校是必经之路,“时至扰攘,校舍门窗玻璃尽毁,校内风琴,图书尽遭日军焚烧”。(载《民国奉贤县志稿》)学校破坏严重,不得不停办。学校停办后,蒋先生回家务农,在劳作之余,经常到学校看护,防止学校财产再次受到人为损坏。1940年7月,学校得以恢复,他继续回校担任校长,与地方人士一起维修校舍,整理操场,动员学生到校读书。奉贤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蒋家祠小学,正式任命蒋承周为校长。从此,他怀着强烈的翻身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和深厚使命感、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 1950年暑期,参加江苏省苏南公署举办的教师学习班,使他的思想认识起到质的变化,确立了他今后人生的追求目标,坚定了跟共产党走、与共产党同心同德的信念和决心。 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捐款33万元(旧版人民币)。 1952~1955年被评为奉贤县优秀教师。 1954年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认购国家建设公债40元(新版人民币)。 1954年9月至1966年5月,蒋承周连续当选为奉贤县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7月至1963年11月,担任政协奉贤县第一、二届委员。从1955年8月起,作为民主人士代表之一,被选为第二届至第五届奉贤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委员,作为县政府组成成员,与县长,副县长等共同商讨全县大事,参与奉贤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建设。 195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年6月赴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会议期间,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曾停课一段时间,他从不参加任何造反派组织,只是日夜地看护着学校,也许是在乡村小学当校长不那么显目的原因,他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在学校复课后他从此不再担任校长。1974年12月,62岁的他正式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在家安度晚年。1992年11月无疾而终,享年8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