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龙涛,他是在上海兽医界乃至全国养猪行业一个熟为人知的名字。他曾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农业科技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他还获得过“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工作重大贡献科学家”、“上海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生于上海长宁区,就读于上海农校兽医专业,20岁就来到了奉贤畜牧兽医站工作。他在畜牧兽医的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有55载了。 姚龙涛还是奉贤一位颇有声望的科技界政协委员,在县四届、五届、六届、七届政协连续担任政协委员,区一届政协还被选举担任了区政协副主席。从1981年推荐担任上海市奉贤县政协委员,到七届政协结束后担任奉贤县第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20多年。他为群众利益敢于直言,被畜牧兽医界的同行誉称为“我们的代言人”。 好牛无需鞭儿吆 上世纪50年代末,姚龙涛从农校毕业分配到奉贤畜牧兽医站工作,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畜牧养殖业缺医少药,各种动物疫病多发,养殖业损失很大。他目睹现状,下决心要为改变这种局面作出一份贡献。他曾写过一首赞牛诗:“卯时已劳作,黄昏未解套。好牛知时节,无需鞭儿吆。”他以这种“老黄牛”精神作为自己学习的标竿,努力仿效,认真实践,从畜牧兽医站一般的技术员做起,到担任畜牧兽医站站长,他白天经常到农村基层指导畜禽的防治,晚上就在站里查阅资料,进行科技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姚龙涛对畜牧兽医事业的执着,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果实。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到上世纪末,他曾在研究和防治耕牛肝片吸虫、血吸虫、破伤风、流行热、赤羽病、结核病、鸡减蛋综合症、新城疫F-VII型病毒、兔出血热、对虾标状病毒、猪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产毒素大肠杆菌及其它畜禽防治上取得了优良业绩。他还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1项,组织参与科研项目9项,出版著作(含合著)9部,发表论文38篇。耕牛吸血虫病和肝蛭病的防治研究获得成功,耕牛肝蛭病的防治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专门摄制科教片进行宣传推广,上海耕牛吸血虫病发病率由23%下降至0.3%,直至消灭。1981年研制成功猪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使头胎母猪产仔成活率由50%提高到90%以上,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众多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给予了较多的荣誉。1994年12月他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教授级)。1996年被推荐担任中国家畜传染病防治协会会员,1999年当选为全国家畜传染病研究分会防检疫专业组组长。 进入花甲之年,不少同事对老姚说,你目标也实现了,名也有了,该息一息了。但他认为,名誉只是鞭策和鼓励,他曾引用墨子的一段话勉励自己:“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1999年,他已到退休年龄,被县农委续聘工作5年,当时正值猪蓝耳病、圆环病毒以及O型泛亚毒株入侵、严重影响和威胁猪群健康之际,姚龙涛带领着奉贤畜牧兽医站的一群同仁,借鉴国外猪病防治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实验室进行研究,并到猪场第一线驻点验证观察,终于找到了控制这些严重猪病毒的有效方法,并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产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期间,他被应邀受聘担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组成员,是中国科协供领导内部参阅的《病虫害防治绿皮书》撰稿人之一。2000年后,他曾8次参加国际猪兽医大会,组织编译有关猪病的论文共8册计论文3000多篇,在国内猪病防治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心化解众牲危 2004年7月,姚龙涛年届65周岁退休了,但来自全国各地邀请讲学和会诊的呼声连续不断,他继续在传播畜禽疫病防治知识的道路上奔走不息。他曾写诗一首,表达继续拼搏的精神,“春夏秋冬由尔变,风火九州任吾便。酸甜苦辣何所求,一心化解众牲危”。一心化解众牲危是姚龙涛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他为之而努力奋斗的方向。退休之时,正是我国部分省市(包括上海在内)禽流感H5N1疫情发生之年,防控禽流感成为当年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退休后的老姚也置身于防控禽流感的序列之中,他接受了上海市农委防控重大疫病办公室专家组成员的聘书,还受聘担任了奉贤区政府防控重大疫病办公室顾问和专家组组长的职务,为防控禽流感献计献策,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当年他还应邀参加在德国汉堡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猪病大会,组织编译了大会论文集并译成中文介绍国外先进防治猪病经验给国内同行。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几乎每月都要出差数次,平均每年行程达十万公里,依然忙得不亦乐乎。为了提高国内猪病防治的水平,由姚龙涛主持的全国机械化养猪协会高级兽医培训班连续在上海培训基地办了四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学员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他为学员讲学并作现场猪病防治示范,对传播猪场疫病防治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应邀参加了在丹麦和南非召开的第19次、第20次世界猪病大会,继续将大会资料译成中文给国内的同行学习。他还先后到湖南、湖北、河南、福建、江苏、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11个省市30多个县作猪病防治报告,听讲学员近5000人。他还到皖、赣、湘三省对“猪高热病”重点疫区进行调查,提出了“高热综合症”的见解和“可防、可控、可治”的观点,得到了养猪界的广泛认可,对缓解该地区“猪高热病”疫情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他还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分会年会学术报告会上对“JXA-l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病,一次免疫80%的保护率”的结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倡导防控“猪高热综合症”和“高致病性蓝病”应采取的三项基本措施,获得了与会800余人的赞同。他还将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进行整理,提出了大力推广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重视B群圆环病毒病的危害;猪BVDV病的流行情况和改善猪瘟疫苗质量,引起我国兽医界同行广泛的认可。 要为养殖户说话 作为来自畜牧兽医界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他,时时不忘为农民说话,为养殖户说话。在担任县六届政协农副业工作组组长和七届农副业委员会主任时,他和其他委员们一起深入地头、牧场,调查研究,为解决猪养殖量波动频繁、猪饲料质量不佳等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如1991年3月在县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他代表农副业委员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搞好饲料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提案从分析县饲料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找原因,提出了“搞好饲料科技成果推广、增加饲料企业自主权、严格饲料质量监督”等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因提案提出的问题属实,原因分析细致、建议中肯,被县七届政协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确定为常委会建议案,直接提交给县政府办理。提交政府后分管副县长到县政协通报了办理此建议案的情况,此提案对当时缓解饲料缺口、提高饲料质量、稳定养猪户的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994年春,上海地区因价格因素造成养猪生产严重滑坡,姚龙涛直接向市政府领导反应了此事,并提出了调整收购政策的意见建议,此意见建议很快被市政府采纳,使当时养猪业严重滑坡的情况迅速得到了控制,维护了上海郊区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姚龙涛说,我们是在基层一线的人,对下面的情况了解,又有委员、代表的身份,有机会反映问题,我们不说谁说。老姚是个有心人,他把农民反映给他的问题,都一一记在自己的本上,遇到开会或接待领导就反映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