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年前的淞沪抗战中,郭沫若曾两次冒着纷飞战火,来到奉贤南桥镇,慰问部队,发动群众,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军民联合抗战。七七事变后,被当局通缉蛰居日本的郭沫若毅然离妻别子,回国参加抗战。7 月 27 日,郭沫若一到上海便立即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7 月 28 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郭沫若为负责人之一,接着创办了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出任社长,撰写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的政论、散文和诗词。在这同时,他经常不顾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深入前线,到部队里、民众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八一三淞沪抗战发生后 10 天——1937 年 8 月 24 日,郭沫若偕同夏衍、田汉,到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奉贤南桥镇访问张发奎部队。从上海到南桥,沿途多有军事设施、沙袋的堆积、代替铁蒺藜的树枝纵横,隔不远就有站岗的士兵,但因汽车车头张贴有“沪警车辆通行证”,受到阻碍。同行的还有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代表,其中有杜月笙、钱新之、宋子良、吴开先等人,车到闵行渡口,等待他们一起渡江。到了南桥,郭沫若等人受到了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的热情接待。下午,后援会的人先走了一步,张发奎请郭沫若、夏衍、田汉在他的指挥部里继续叙谈。指挥部设在南桥镇西街天主堂神父楼里(见照片)。张的办公室里,有两尺宽带小行军床、写字桌和书架,窗明几净,周围的墙上贴满了壁画大小树叶纹路一般细致的地图,上面用红的蓝的铅笔画着许多标记。当年,张发奎就在这里指挥他的十万大军,进行浦东和沿海的抗日会战。张发奎向郭沫若一行介绍了前线的情况,田汉代表大家对于他们为国效劳表示了敬意,希望他发表一点对于抗战的感想,他笑着说“不,不,我不会讲话,我不能发表谈话,打仗才开始,打完了再说,打完了再说!”他说,“提一师之众,冲锋陷阵我可以做,可是对于战役全盘的估断,和政治上的问题,正是我的弱点”。郭沫若是张发奎在北伐战争时期的老朋友,交谈中,张发奎深感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指挥作战十分困难,回忆起北伐时期军队配备政工队伍创建成“铁军”的战绩,请求郭沫若为他物色一批文化工作者到他部队里做政治鼓动工作。对此,郭沫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意见,同上海的中共组织负责人商议后,动员了一批著名的进步文化界人士和爱国青年 共 34 人, 于 9 月份成立战地服务队,在淞沪抗战最高潮中,来到浦东抗战最前线奉贤南桥,参加战地工作,在军民中开展各项文化宣传活动。郭沫若和张发奎在司令部门前合影留念。张发奎有意留郭沫若他们多住一天,说有一家很宏大的西式房子可以住(即原沈家花园)。张知道郭沫若爱清洁的习惯,特别强调了有洗澡间。但是想到上海还有许多事情该做,浦东虽然值得留恋,主人虽然特别盛情,郭沫若他们还是走上了归途。回上海后,在《救亡日报》上, 发表了郭沫若的《到浦东去来》,夏衍的《始信人间有铁军—— 张向华将军会见记》(注,向华为张发奎的号),记述这次南桥之行。田汉并作诗一首:把酒持螯咤战云,一时饮者尽输君,浦江两月波涛壮,始信人间有铁军。(二)十月下旬,继大场失守后,闸北、江湾等阵地也告危急,战局十分紧张。10 月 28 日至 30 日,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在南桥举行连续三天的“浦东军民抗敌联欢大会”,由战地服务队负责组织,郭沫若应邀前去参加。10 月 28 日,郭沫若和夏衍、田汉在隆隆的炮声和轰鸣的敌机声中,再次来到奉贤南桥。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扫射,夏衍自任监察哨,在数十公里路程中,曾经七八次下车,伏在稻田中、柳荫下。南桥各界青年听到大家久为敬仰的郭沫若来到奉贤,非常高兴。就在联欢大会前邀请郭沫若参加南桥各界青年座谈会。尽管这天时间很紧,郭沫若还是欣然允诺了。那天郭沫若身穿淡咖啡色西装,面带微笑,神采奕奕。来到南桥东街县商会楼上会议厅,频频向大家点头致意。郭沫若为到会的 20 多个青年作了题为《抗战期间青年的任务》的演讲,首先分析了当时国内外形势。他说,目前是敌强我弱,国际上又处在侵略势力猖狂一时,欧美舆论还是偏袒日本的时候,所以,中国抗日战争将是十分艰苦和持久的。他接着说,我们国家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我们民族有反侵略的优良传统,野蛮的侵略者终将被淹没在中国人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他最后勉励在场青年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我们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各自的工作,为抗战多出一点力。前后大约一个小时,演讲完毕,青年们起立热烈鼓掌表示感谢。一个青年急忙送上一本崭新的本子要求签名留念,郭沫若立即挥笔题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并签上了名。郭沫若等还探望了战地服务队,和全体队员亲切交谈,审阅了他们的抗日宣传节目,日本侵略军飞机正在屋顶上空盘旋,轰隆轰隆的声音几乎压过台上的声音,而郭沫若若无其事,全神贯注在小小舞台上,他的大无畏精神给全体队员以无比的激励,为大家树立了勇敢的典范。下午一时,联欢大会在南桥公共场所大礼堂举行,2000 多名军民挤满了会场,会场前后贴满了标语、壁报,大会一直延续了五六个小时,群众情绪始终高涨,最令大家兴奋的是郭沫若、夏衍、田汉也来参加大会。郭沫若和张发奎的演说激起了群众的阵阵狂澜,当场有两名幼童代表全县民众向抗日将士献上美丽的花篮。田汉后来在《沫若在长沙》一文中说:“我是听过他(注,郭沫若)在上海和南桥、嘉定的演说的,他的火一般的爱国热情,使他成为那么一个雄辩家,他的话是那样富有煽动性,几乎每一句话都能使听众为之狂热,为之击节。” 郭沫若等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部队及当地青年“救亡歌咏队”“救亡剧团”、妇女协会、小学生和战地服务队演出的抗日救亡歌曲及短剧《八一三之夜》《军民合作》《保卫浦东》等节目,演员热情奔放,观众热血沸腾,郭沫若和大家一起奋臂高呼: “保卫我们的浦东!”“中华民族万岁!” 直到大幕闭下一二分钟,那激昂的吼声还继续不断。(作者系区政协特约撰稿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