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回忆援非的那段经历——原县政协四、五届委员侯永章访谈录

     20153月下旬,我采访了原县政协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原县农业局党委副书记侯永章老先生。老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赴西非援助尼日利亚种植水稻,他那种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那段在异国他乡富有传奇故事的经历,笔者认为值得载入史册供年轻一代了解、学习和体会,于是我决定采访他。85岁高龄的老委员对那段历史还是那么记忆犹新,他向我娓娓道出了那段亲身的经历。

    笔者:先请您介绍一下是在什么形势背景下去援非的,你们又是如何去的?

    侯永章:尼日利亚是农业国,每年石油出口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16%。但是,随着石油的采挖,一方面农业土地减少,另一方面石油资源却越来越少,外汇收支就发生困难。所以,尼日利亚政府早在1973年就提出开展国家养活运动,决定聘请中国农业专家去帮助开发农业。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我国政府当时就派出一个农业专家组赴尼日利亚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调研,1976年底决定派我们去帮助他们开发农业,试种水稻。

    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部,南临大西洋的几内亚湾。国土面积为92.3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尼日利亚位于北纬,靠近赤道,所以气候炎热,雨季和旱季明显。尼日利亚的农作物主要有高梁、玉米、小麦和薯类等,在中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木薯。木薯为热带块根植物,种植简便产量高,用枝条扦插后,除两次草,施些肥,生长14个月,亩产可达5千公斤左右。木薯的块根磨成粉后可食用。水稻种植面积极少,仅在农业科技院校试种,种得也特别稀散,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

    1976年底至1979年初,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派出的一名上海农业专家,被选中赴西非援助尼日利亚试种水稻。出国前,先到北京接受一周的培训,讲授西非风土人情、尼日利亚法律、气候特点、外交礼仪等,第一次到首都,在培训之余,农业部还安排我们参观了天安门等景点。那时候我们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援助非洲人民是多么神圣的任务,当时大家虽然人在北京,但心已经到遥远的西非了。

    19761230日是我们赴尼日利亚的日子,北京正值隆冬季节,那天气温低至零下13℃,我们穿了棉长大衣还嫌有点冷,尼日利亚驻华使馆秘书亲到首都机场为我等首批9名中国农业专家送行。因语言不通,机场内又一时找不到英语翻译,故只好请一位法语翻译来帮助翻译。幸好法语和英语比较接近,所以我与尼驻华使馆秘书勉强地作了礼节性的交谈。到了晚上1045分,我们脱下了向农业部借的棉长大衣,登上了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31日北京时间2345分,飞机缓缓地停靠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机场。还没有下飞机,一股热浪就向我们扑来,拉各斯当天的气温高达38℃,与北京相比温差50℃。我们穿着有夹里的礼服,在机场热得无处躲避。幸好我驻尼大使馆经参处秘书等及时到达机场,要我们赶快脱掉礼服,并递来扇子给我们扇风,但我们还是热得汗流夹背,感觉非常难受。

    虽说此时在北京是半夜时光,但尼日利亚却是太阳当空,尤如上海夏季午后4时的光景。记得当时尼方派了一名官员和两辆汽车到机场迎接,接机后直接将我们送到首都郊区埃丕区阿拉加农场住宿。首都拉各斯坐落在大西洋的海岛上。在尼日利亚最南端的大西洋沿岸有三个小岛,海岸与中间的小岛之间有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中间小岛与两边小岛各有一座桥连接,整个首都拉各斯城市就建在这三个岛上。首都拉各斯风景优美,港口较大,城市建设得也不错,但卫生状况太差。

    笔者:请问你们到尼日利亚后是如何克服当地气候土壤的差别,用了那些措施和办法试种水稻成功的?

    侯永章:尼日利亚虽然是农业国,但基本不种植水稻,农民没有种植水稻的习惯,能否试种成功心中没底。当时我国在尼日利亚共派了3个专家组。我们是受国家农业部委派,由上海在郊区各县抽调的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有25人,我在专家组担任副组长兼党支部副书记。离我们500公里处有广东的打井组,有20多人,帮助打深井解决当地人吃水问题。离我们800公里处有北京郊区抽调的工业组,也有20多人,帮助尼日利亚发展小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