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华亭东石塘及周边文化遗址概要

    经课题组实地考证、查阅典籍,梳理出华亭东石塘所在的柘林地区主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沿革。

    一、华亭东石塘

    华亭石塘是雍正三年(1725年)由雍正帝下旨建造的,主要在华亭境内,根据乾隆《华亭县志》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记载,华亭石塘总长7128.36丈,合23.76公里,为47.5市里,号称“40里金城”。漴阙以西为西石塘,以东为东石塘。华亭东石塘,西起张家库,东到堰墩湾,全长约8.6公里,地下基础1米,面高4米,底宽约3米,面宽约1.5米,是“石为骨、土为肤”的土包石海塘。塘体由条石垒砌,并用铁榫、铁鞘扣连、油灰抿缝构筑而成。

    在华亭石塘修筑前,志书上记载从唐开元元年起共有十三次大规模修筑海塘的历史。之所以修筑华亭石塘,是因为从崇祯六年到雍正二年(1724年)华亭海塘多次出现大规模的溃塘,严重影响了江南水乡赋税重地的生产以及漴阙海关的正常运作。为了保护这块税赋重地、安抚江南地区的人民,雍正帝因此也下决心,要求修筑华亭海塘务必“一劳永逸”,因此才有了高标准建造的华亭石塘。从雍正三年(1725年)起,华亭石塘开始兴筑,特别是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由俞兆岳全面负责华亭石塘的修建。雍正十年(1732年)7月16?17日,又发生大风潮涌,华亭石塘经受住了风浪。雍正十一(1733年)年开始,又在石塘外修筑外护土塘,并采用土包石塘的方式,一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3月,华亭石塘全部竣工。又在外土护塘和石塘之间开凿小河一道,水洞两个,用以排出海水。至此,华亭一线形成全面的海塘体系,包括外护土塘和石塘两道海塘,两个海塘之间有芦苇阻挡水势,在外护土塘外还有垂直海塘的玲珑坝用以分水,外护土塘外还有木桩抛石减缓海潮冲击。这是一个非常先进和科学的海塘体系,一直延用到现在。

    华亭东石塘出土后,发现塘身上有29块碑刻。依次为“保护桑田”“海宴河清”“西陆工”“民之卫者”“果波不扬”“加官进爵”“恩膏普被”“永庆安澜”“样塘”两块“光被海隅”“海国长城”“禹绩重光”“候补知州”“悠久无疆”“第拾贰号险工”“屹若金汤”“万世永赖”“长庆安澜”“第拾肆号海塘”“第拾叁工河口界碑”“ 拾肆工第一段河口界碑”“ 第拾伍号海塘”“ 拾伍工海塘第一段”。另根据区博物馆碑拓统计,现有海塘上未见的有三块碑,分别为“工八”碑、“工十”碑和“界”碑。

    根据这些碑刻记载,现在出土的华亭东石塘,是整个华亭石塘的六号到十五号塘,其余的石塘都还没有出土。

    华亭东石塘从1996年出土开始,并没有非常的好的保护措施,导致现在石塘本身的状态欠佳。石塘出土时,曾遭破坏,部分石塘上层石块被取走他用,后经市、县两级文物部门追责,取走石块被放回原处,但是结构已经改变,与下层石块产生明显的差异。另外,为方便村民进出,在石塘周边建设了几个主要干道,目前为止,石塘共被拆除,产生8个缺口,缺口处长度从5米到90米不等。

    目前墙体受损情况严重。一是自然损耗,海塘所处杭州湾属于高盐高湿地区,对石塘造成的风化程度非常大。由于无人养护,植物在石塘上生长,长此以往,对石塘也产生一定破坏。二是化学侵蚀,附近化工区排放的气体,具有一定的侵蚀性。三是人为破坏,石塘沿线奉柘公路交通繁忙,车辆排放尾气以及交通事故对墙体造成极大损伤。此外,石塘南面,有大量民居遮挡,石塘的正面部分被掩盖,墙体存在划损、涂损的情况。

    二、漴阙江海关

    阙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之一,是今天上海海关的前身,见证了奉贤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奉贤人坚忍不拔、与海抗争、永不言败、敢为人先、坚持开放、勇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明末崇祯初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钱龙锡有《阙捍海石塘记》,文中说到:阙者,吾郡渔舟入海采捕处也,其外渔船鳞次,并无护沙。渔人缘堤上下如蚁附,然春夏百贾猬集。势家构简闾为居停。万趾交错,以落落不胶粘之沙土,而蹂躏无虚刻,宜堤独此善溃矣!”这是阙有集市的最早文字记载。光绪《松江府续志》卷六山川志中也摘引了此段记述。胡桥迎龙庙(也名曹家市)人曹家驹在《说梦》中也记载:“(崇祯时)缺为海舶辐辏之所,圜棋联,百货骈集。”章鸣鹤在《谷水旧闻》中说:“明初阙有市,外泊海舶,商贾咸集,至中叶海舶集于卫城外,卫城人雄于赀。国朝顺治乙酉,卫城屠而商贾皆集于沪上矣。”这里记载阙有市集定于“明初”。

    在明朝崇祯年间,阙首修石塘,就是为了保护当时的榷关。阙作为海关的历史,最早可定在明朝中晚期。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清朝在解除海禁后,就选择阙设置了江海关,也称海南省海关、江南大关。与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并称四大海关。同时还设置了“江海关监督”大员,称为“关使”,负责关务,其业务辖区包括当时江南省所有的出海口18所口岸,范围远达几百里,分布于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6府和泰州、通州(即南通)。上海地区正式以“海关”两字设置机构,此为首次,取代江南省数百年的“市舶司”管理体制。

    清嘉庆《松江府志》说:“海滨至内地,必由小港出浦,若非潮至,则水涩难行,柘林之西独有上横泾、欢娱庵深阔,可纵行舟,片帆出浦,自叶榭十八里即抵郡城”。根据1997年出版的《上海海关志》记载,阙江海关建立后,任务比较杂,除对国际贸易进出口、来往于内地口岸间的货物和船舶,实施监督管理,征收关税外,有时还管理内外商人,抽买货物,出售商货。

    阙江海关存在的时间很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立后,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就“因公廨狭窄”,移驻上海县城宝带门内(今南市小东门)。海关署先设在察院场(即旧巡按署),后移驻上海县城。江海关移至沪城后,阙口岸仍在,但已变成上海江海关的一个分关,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但抗日战争期间到解放战争期间,阙这里有一个宏泰运输行,却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秘密运输线。《五十一号兵站》的故事原型中,就有宏泰运输行。

    阙海关遗址,因阙小镇整体拆迁而彻底消失。现在仅剩下鳗鲡泾(梅林泾)还有,原来的石桥已翻建,只剩下桥基一些青石。在小镇废墟上发现的皇道砖,可以认定是明清时期的所产。阙石塘现在上面为沪杭公路,还一直沿用着,石塘未曾露出。石塘南面,经围海造地,一直延伸出去很远,现在是上海化学工业区所在位置。因为阙镇历史上有三个位置,需要进一步考古挖掘。

    近期发现,阙海关遗址被推土机推平,梅林泾被填。原始状态被完全破坏。

    三、柘林古城

    柘林古城始筑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柘林被倭寇占据,长期作为进犯内地的根据地。最多的时候,共有两万多倭寇盘据在此。此时占据柘林的倭寇首领为徐海。经过近四年的艰苦抗倭斗争,在聂豹、张江、俞大猷、胡宗宪等一批抗倭将领的努力下,嘉靖三十五年九月,除着徐海之死,江南浙西的倭寇被完全清除。为了防止倭冠卷土重来,在川沙和柘林两座城堡。柘林城是以唐末成市的柘林古镇为基础修筑的。城墙周长四里,以今天的标准测量为2.4千米,东西长725米,南北宽475米,城高约6米,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和吊桥,有水门两座,设在东西城门南侧城墙下。外有护城河。

    清同治元年(1861年)5月19日,英法联军窜抵柘林,围攻太平军,并炮轰柘林城。攻陷柘林后,英法联军焚毁全城。清光绪元年,柘林城有所修缮。19371117日,从金山卫登陆的侵华日军占据柘林,此后,将柘林城墙拆除修筑工事。1949年后,部队和地方先后拆除城墙移作他用,加上村民也取城墙,到六十年代末,城墙基本消失。只留下一些墙基和护城河,城墙在南门一处,还能看到墙基的样子。城内居民家中,还有城墙修筑的路面和房子。原城隍庙的地方,老在姓自发重新修建。

    四、蔡庙港堡

    蔡庙港堡是研究明朝海防制度的重要历史文物,是明朝以卫带所,以营堡带墩塘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的重要一环。蔡庙港堡,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始建,归金山巡检司管辖(金山巡检司位于今柘林镇阙)。明正德十二年《金山卫志》记载:“蔡庙港堡,在海上柘林镇南,城高二丈六尺,厚一丈九尺,周一百四十八丈,开启东、西城门,建有吊桥。东西城门楼两座、角楼四座,护城河周长三百零六丈,河宽一丈九尺。”,“常居守军三百五十人。设城初,守军居民间,后于城西南隅建屋三十间,供守军居住。”蔡庙堡港受辖于金山巡检司,最高军事长官是“坐守百户”,而兵员则由兵部统一调拨:官兵“岁由太仓、镇海两卫调拨,以二月初一来,十月初一去。”而“墩”就是烽火台。 蔡庙港堡西侧、宋皇“华亭捍海塘”(已坍没入海中的柘林段里护塘)北,早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就设立了陆鹤墩、周公墩、龙王墩三墩;在蔡庙港堡东侧,洪武二十三年设立横林墩、东袁浦墩和西袁浦墩。每个墩台,竖有旗杆,白天扯旗,夜间挂灯。每个墩台配火把一,信炮三,铁铃、铜锣、劈柴刀、吠犬、鸣鸡各一。每墩五位兵丁防守,蓑衣、铁衩、铁盔、雨鞋各五,点火物、锅、煤等齐全。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报警,报警信号为:远远望见海盗船,放一炮、举一把烽火;海盗船靠近则加倍;海盗船登陆则三炮、三把。另有就近墩台安排两名海塘兵,听从墩台小甲指挥,专司望。这四个墩台,拱卫着蔡庙港堡,使得倭寇、海盗长期不敢来犯。

    蔡庙港堡于嘉靖后期塌陷入海。据志书记载的大概方位,我们估计蔡庙港堡已经成陆。蔡庙港堡周围的几个墩,被村民取土后消失,仅剩下地名,具体方位有待考古鉴定。

    五、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

    柘林地区所处在古冈身地带最东面,这里由于成陆较早,有很多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柘林古文化遗址,位于柘林镇冯桥村境内。196911月,冯桥大队在开挖沿村河时,在第六、第七生产队开挖地段先后采集到石器、陶器、动物牙床残骸等10件。1973年,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专家到新开的河道两岸又采集到长方形穿孔石斧,柳叶型石镞、断石锛、石矛、石刀、石 镰、陶网坠、食草动物牙床等文物30余件,经考古鉴定,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2018年11月,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课题为契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第一次正式对柘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研究良渚文化墓地结构、生态环境等提供了丰富材料。

    江海古文化遗址位于大亭公路南桥镇江海村二组地段的两侧农田。1994年在建大亭公路时被发现,在该路段拾到石镞、石锛。是年11月,县博物馆组织人员到该地调查,在地表下1.1米处发现典型文化层,从中采集到骨镞、陶鼎、陶纺轮以及印纹陶片等。1996年,江海遗址两度挖掘,出土斧、凿、刀、犁等石器60余件,生活器具陶制品3件,以及玉器、骨器,还有犀、猪、麋等动物遗骨。经鉴定,这些遗物遗骨距今已4000余年。在江海古文化遗址挖掘中,还发现了马桥文化遗存。江海遗址的马桥文化地层中发现陶窑一座,陶内出土细绳纹红陶片和窑外地层中出土的一批石镞等。马桥文化陶窑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位于戚家墩海塘内外两侧,民国24年(1935年)最早发现。19632月、19645月两次发掘,共出土墓葬8座、水井2口以及大量东周至西汉时期的文物,考古界名其为戚家墩类型文化。

    2018年,国家文物部门在奉贤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奉贤特别是柘林地区又发现了不少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相关的考古工作还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