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概况
  • 政协要闻 专委会工作 提案工作 社情民意 建言献策 委员风采 文史天地 学习园地
    首页
    抗倭斗争与相关人物

    抗倭斗争与相关人物

     

     区政协文史征集小组 瞿波

     

    在明帝国统治下的多数岁月之中,湛蓝的海域常常是走私贸易的最大平台,也就常常成了血腥厮杀的持久战场。海寇出没、海氛四起,常常是沿海居民另一项需要承受的巨大灾难。嘉靖年间中后期,来自海上的入侵变得更为残暴和频繁,一种由日本武士、中国岛屿海盗、沿海奸商和境内悍匪的杂烩构成的“倭寇”劫州掠县、漂尸相连,富庶的江浙地区变得千疮百孔、满目苍痍。

    嘉靖皇帝一直积极平定倭乱,明朝军队也与倭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忠臣将士前赴后继、进行了无比惨烈的厮杀,可谓可歌可泣。在这期间,一些将星陨落了,又一些将星耀眼地升起:朱纨、王忬、李天宠、张经、杨宜、曹邦辅、胡宗宪等帅帜迭易、下场凄惨,而俞大猷、戚继光、卢镗、汤克宽等浴血奋战、功成名就。

    而演出这一切,我奉贤地区的柘林一带沿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舞台。

     

    张经

    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浙江巡抚、提督闽浙沿海军务大臣王忬被调任大同巡抚,去防卫北部蒙边,朝廷改用徐州兵备副使李天宠接替王忬担任浙江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接替王忬总督沿海军务。

    张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帅。他是福州侯官人,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进士,历任科道、太仆寺少卿、右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嘉靖十六年(1538)以兵部侍郎身份总督两广军务,平定了断藤峡侯公丁的叛乱,“抚定安南(越南)”,随后又“平思恩九土司及琼州黎”,①在当地有着崇高的威望,进升为兵部尚书。其后丁忧回乡,再起为南京兵部尚书。此次朝廷以张经拥有治军经略之才,特命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省军事,可谓委任尤其重大。

     

    (图片一张经画像)

     

    朝廷之所以尽将沿海军务委以一人,乃是因为这年倭寇汪直部乘王忬调任的机会,重又集结登岸。汪直是安徽人,犯法后亡命日本,往来海上,以足智多谋,渐成为倭寇的魁首。倭人勇敢憨直,对生死看得很轻,作战时赤裸上身,提刀直往前冲。而他们的头目则大多是浙江、福建一带人,所率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孟宗堰一站,官军中伏,都司周应祯以下四百多人被杀。倭寇乘势占据石墩山,四处劫掠。沿海的局势再度严峻。

    石墩山的这股倭寇随后又进攻嘉兴府城,被副使陈宗夔击败,逃入乍浦,与另一股倭寇徐海部合围后,进犯海盐等县。官军急忙去围剿,倭寇又折向东方,入海窜到崇明岛,连夜袭破崇明县城,杀死知县唐一岑。随后又进犯苏州,在王江泾杀败官军,都指挥使夏光中箭而死。倭寇纵横劫掠数县,终在吴淞被俞大猷击败。

    被击败的倭寇,尚有两万余人,向南撤退,在这年的四月占据了川沙堡、柘林镇等城镇。此时,新倭又源源不断而至。明朝参将李逢时、许国率领从山东招募的六千民枪手赶到,与倭寇相遇于新泾桥。李逢时率部下冲击,倭寇溃败,官军掩杀,斩首八十余级。许国见李逢时立功,也率部进击乘胜深入,却未想到中了埋伏,官军溃败,落水淹死者达千人。

    得胜后的这股巨寇屯巢柘林镇,四处劫掠。有一次倭寇头目林碧川、沈南山忽然进犯东边的青村所城(今奉贤奉城),百户长王阿、队长陈九等仓促应战,不幸殉职。敌寇占据青村所。

    六月二十七日,青村所都司韩玉玺率僧兵,与监生梁家栋所率乡民,在青村所南的四墩与倭寇激战,毙敌八十余,迫使敌寇畏缩于柘林。不久,此批倭寇强势突围,回到日本。

    计这批倭寇,自闰三月登岸,至六月月回转,凡四个月,即已攻陷卫所七、八个,“诸所乡镇,焚掠殆尽”,“自是浦东(包括浦南)沿海二百里,卖国贼往来无虚日。”②可谓是大明朝有史以来,倭寇为患最严重的一次。

     

    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张经出来走马上任了。他每日选将练兵,积极备战。因江浙和山东兵屡败,呈请从两广征调狼兵和土兵来参战.狼兵就是指从广西俍人(今壮族)中选练得军队,号称勇猛善战、能以少胜多;而土兵,是指从湖南、四川等招募的苗族兵,从河南招募的毛兵(每人带一只兽皮做的箭囊,故名),以及素有勇悍称号的漕卒.这些军队奉调陆续开往东南沿海.张经久督军务,又深知倭寇大势已成,急切难以剿灭,采取了积聚力量、等待战机的策略,以期在最后的决战中尽扫来敌。

    嘉靖二十二年年十月,“倭贼百余人由华亭县漴缺登岸,流劫戚木泾、金山卫等处。”次年,“春正月,倭寇入松江沿海地方。”“春三月二十七日,贼九十余人直抵(松江)郡南门,焚烧海艘仓粮,千户童元、巡检李从禄战死。贼从干巷转浦南(柘林)而去”自此,柘林为倭寇巢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十二日,“贼自松江来者,二百十七人。经新行。午后又有一百六十人来,咸宿东塘桥村。明日由腹地走金山,入柘林窟焉。”六月,倭寇“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纵横来往如入无人之境。”不久,倭寇转掠通州(南通)、泰州,焚烧抢劫各盐场,并骚扰青州和徐州。山东、辽东多处报警,朝廷震动。兵部主张招降汪直,兵科给事中王国祯上疏反对招降汪直,兵部上本辩解,世宗认为王国祯说得对,下旨命“一意剿贼,胁从愿降者贷以不死,贼首不赦。”③朝廷中主剿派的呼声渐占上风。

    严嵩义子、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上疏献备倭器事,第一项是祭祀海神。这种荒谬的建议,竟然被笃信道教的世宗采纳,即派赵文华赴江、浙沿海祭海,兼督察沿海军务。

    八月,屯居柘林的倭寇夺得船只,进犯乍浦和海宁,攻陷崇德,又转掠塘西、崇德、新市、双林、菱湖等市镇,“杭城数十里外,流血成川。”而巡抚李天宠束手无策,紧闭城门,唯一能做的只是招募健勇从城上缒下,烧毁近城民居,以免为敌所用。这时张经大帐设在嘉兴,援兵不能及时赶到。兵备副使阮鹗等竭力防御,也只能使杭州城免于失陷。

    战火遍野、民生涂炭。致仕在家的签都御史张濂哀痛愤恨至极,上疏描述这种战争惨状:“夫堂堂(省)会城,闭门旬日,已有垂破之势。徒以意得自满而去,更无一兵一卒阻其去来。贼寇野心,欲如溪壑,能保其不复至哉?臣诚恐贼退之后,又复收拾残伤首级,虚张功次,以欺陛下,仍有从而庇之者,则罚罪之典又移而为赏功之命矣。”④正是这封疏章,使远在京师、渴望胜利的世宗对张经和李天宠深深失望,甚至痛恨。

    四月,赵文华代表朝廷,赶到松江来祭祀海神。由于柘林被倭寇盘踞着,祭海不能放在东海神坛进行,只能在府衙中临时搭个神坛进行。在祭祀活动中,赵文华向中外发誓,决意根除倭寇。随后,赶到杭州,未经调查,即根据道听途说,就弹劾浙江巡抚李天宠,说他酗酒误事,以致嘉兴、秀水等处失利。世宗命将李天宠从吏部除名,擢胡宗宪为浙江巡抚。

    赵文华刚到浙江,就对备倭诸事指手画脚,深处风暴中心的张经,也危险了。但张经从骨子里瞧不起赵文华,更瞧不起这位钦差大臣装模作样的祭海。张经是一个清醒务实的统帅,也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明知赵文华是当今权相严嵩的义子,可就是不买帐。作为总督军务的兵部尚书,他认为,自己才有决定军事行动的权力。

    朝廷征调的狼兵和土兵陆续赶到。最先赶到的是广西土官妇瓦氏狼兵一部,抵达苏州后即请求出战,张经不准。东兰诸地狼兵也随后赶到。张经命瓦氏归总兵俞大猷节制。东兰、那地、南丹兵归属游击将军邹继芳指挥,归顺、思恩、东莞兵归属参将汤克宽指挥,分别驻扎在倭寇的三面,等待永顺、保靖的兵来集结,即成合围之势。

    赵文华赶到,与胡宗宪一起,不断地催促张经进兵。张经认为敌人狡悍而且人数众多,应等永顺、保靖兵赶到后四面夹击,方保万无一失。赵文华邀功心切,急欲向世宗奏报喜讯,再三催促张经进击,张经置之不理。赵文华大恨,遂秘密上疏,指责张经挥霍军饷,畏贼失机,打算在倭寇饱掠开走后,围剿剩余敌人以邀功请赏。世宗询问严嵩,而严嵩早就得到赵文华秘报,更为添油加醋,称苏州、松江一带百姓怨恨张经。世宗大怒,下诏逮治张经。

    赵文华发出秘疏不久,永顺、保靖兵赶到前线,张经命卢镗率狼兵和土兵由水陆两路夹攻,在石塘湾大败倭寇。群倭往北逃窜,俞大猷领兵邀杀,敌人死伤无数,逃至王江泾,永顺宣慰使彭翼南攻其前队,保靖宣慰使彭荩臣在后掩杀,倭寇大败,被斩首近两千,淹死者也约略相当。倭寇大惧,由柘林弃巢入海而逃。

    自有倭患以来,这是最辉煌的一次胜利。

     

    (图片二张经抗倭图)

     

    捷报传到京师,兵科给事中李用敬、阎望云等早知要逮治备倭主官之事,紧急上言:“今获首攻以千计,正倭奴夺气,我兵激奋之时,宜乘势捣柘林川沙洼之巢,以歼丑类。若复易帅,恐误机会。请姑召还锦衣卫使者,待进兵后视其成绩与否,从而逮经加罪未晚也。”⑤世宗受严嵩影响,认为张经听到文华弹劾后才被逼迫开战,更觉其欺罔不忠,杖李用敬二人,斥为民。

    世宗不久后又有些疑惑,再次询问严嵩。严嵩最擅长此类应对,说曾问过家乡在松江的徐阶和李本,“皆言(张)经养寇损威,殃民糜饷,不逮问无以正法。”⑥又说瓦氏对不能立即参战很气愤,说是赵文华与胡宗宪合谋进剿,而张经冒功。世宗不再疑惑。

    张经被逮至京师,详细陈述了用兵始末,申述道:“任总督半载,前后俘斩五千,乞赐原宥。”⑦世宗不听,竟下狱论死。

    这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张经与李天宠同日被斩。

    广西来的狼兵和土兵素来难以约束,在正德年间即多次发生过祸害地方的状况,只是因为敬畏张经,才斗志昂扬,此时见大帅在获胜后被杀,加上头目陆续死于战事,很快军心涣散,混乱不堪,反成为当地的麻烦。果于诛杀的嘉靖皇帝、偏听偏信的嘉靖皇帝、暴烈寡恩的嘉靖皇帝,即位后一直孜孜于识别和使用治国之才,却又因简单轻信,使许多英才含冤而死,殊为可叹。

     

    胡宗宪

     

    胡宗宪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难得之才,是一位勇于任事,能乱中求胜、稳定一方的帅才。

    胡宗宪为安徽绩溪人,举嘉靖十七年进士。先任知县,选科道。其任宣大巡按御史时,曾单骑抚慰乱卒,止息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叛乱,亦可谓有胆有识。后任浙江巡按,赵文华奉诏祭祀海神兼督察军务,骄横恣肆,先后残害巡抚李天宠和总督张经,唯独胡宗宪处处巴结,与之谋划计议,关系极为密切。李天宠罢巡抚之职后,赵文华荐胡宗宪代之。后又代替杨宜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沿海四省军务。

    胡宗宪为帅之初,幕府所属的部队仅三千人,多老弱不可用者。张经所征召的客兵(狼兵、土兵、毛兵、漕兵)已先后令归原籍,剩下的只有从四川调来的容美土兵千人,以及参将宗礼所率的八百名河朔之兵。而倭寇与海匪则合起来有数万之众,战火绵延数千里,局势甚为严重。

    此时海盗头目汪直由于失败得很惨。死者家属怨恨沸腾,不敢再回日本,便与其养子汪滶以及叶碧川、王清溪、谢和等占据五岛以自保,人称老船主。胡宗宪派遣门客蒋洲、陈可愿前往日本晓谕日本国王,在五岛遇到汪滶。经汪滶介绍,两人往见汪直,汪直待之很是恭敬周到。

    胡宗宪与倭寇屡经血战,深知单靠武力很难根本解决问题,打算招降敌酋,上疏请求传谕倭寨。世宗同意。胡宗宪与汪直都是安徽人,打算招降他,便命手下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从狱中放出,妥为安排。汪直听蒋洲说了这些情况,又知母亲和妻子安然无恙,大为高兴,派汪滶护送陈可愿归,去转告胡宗宪说:“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但日本国王以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

    胡宗宪对汪滶很是礼遇,劝他杀倭立功。汪滶很受感动,率部众大败盘踞在舟山岛上的倭寇,又攻占其他岛屿。宗宪上疏为其请功,赐金币,令回五岛。汪滶自是与胡宗宪通同一气,暗地里告知徐海将要入侵的消息。

    徐海原为杭州虎跑寺和尚,雄踞海上已五年,自称“天差平海大将军”,率领着一大股海上悍匪,其势力虽不如老船主汪直,但横行无忌则有过之。此次,他果然率领了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来犯,分掠上海、瓜洲、慈溪,而他自己则与陈东、麻叶领一万人围攻乍浦。徐海气焰甚为嚣张,登岸时把船统统烧掉,表示再不回到海上。胡宗宪早有准备,令河朔兵自嘉兴入驻胜墩,列阵而待;令吴江水兵在前截击,湖州水兵在后尾追;而自领帐下义勇及容美土兵驻扎于塘栖。徐海奔皂林,浙江巡抚阮鹗领兵赶到,命参将宗礼率河朔兵冲杀,敌人退却。

    过一会儿,徐海派数百悍勇之寇再来冲阵,又被击败。敌人大怒,悉数来攻,曼川遍野,呼叫前进。阮鹗见情势紧迫,仓皇中乘小船入桐乡城。宗礼与裨将霍贯道领兵死战,扼守要道,倭寇三次冲阵,均被杀退。杀至日暮时分,敌人死掉数千人,士气低落,只得退走。

    宗礼、霍贯道所领为河朔之兵,在交战中失去向导,无法转移到有利地形去休整。将士们饥肠辘辘、野外宿营,坚持到天亮,又开始与敌人接战。海盗从树上张望,看到官军仅孤垒残壕,并无其他援兵,于是以一半兵在前方进攻,以一半兵绕道背后夹击。霍贯道为一员骁将,见敌人涌至,大呼杀敌,垒中千箭齐发,官军以一当十,又击杀近百人,霍贯道亲手劈杀十余人。敌人很惊怖,连徐海也中矢受伤,准备弃战逃跑。正在这时,官军的火药用尽,敌人蜂拥而入,霍、宗二将仰天长叹,死于阵上。

    官军溃败后,徐海进围桐乡城。胡宗宪不敢前往解救,便引兵还杭州,派指挥夏正携汪滶书信去劝降徐海。徐海见信大惊,问手下:“老船主也降了么?”

    时徐海受伤未痊愈,也有归降之意,便对来使说:“兵分三路进攻,其余几路我作不了主。”夏正说:“陈东等其余两路以另有所约,所担心的只有您这一路了。”徐海一听,便对陈东产生怀疑。而另一路的陈东闻知徐海营中有胡宗宪使者,也对徐海产生怀疑。二人遂生嫌隙。夏正乘机说服了徐海。

    徐海派使者到杭州,向胡宗宪谢罪,同时索要财物。胡宗宪满足了他的要求。徐海便释放了二百多名战俘,从桐乡撤围。离开时,徐海派人对守城官军说:“徐公与胡总督有约,撤围而去;城东门是陈东所辖的柘林盗,你们要当心点,他不听约束惯了,还经常出尔反尔。”

    城上官军将信将疑,天亮时见徐海果然撤走。而陈东所部素来悍勇,仍猛烈攻城,盗众抬撞木竿撞城,又造高大木楼,推近城墙,跃下搏杀,战斗异常惨烈。桐乡知县金燕精明果决,城中早已储备了大量的兵仗和火药。巡抚阮鹗提刀在城上日夜镇守,又招募敢死队,杀敌甚多。勇士沿撞竿攀援而上,杀死木楼中的盗寇。铁匠则熔化铁汁,浇城下之敌,使倭寇不敢靠近城墙。

    陈东百计攻城不顺,又听到徐海已撤的消息,不敢恋战,也撤围而去。桐乡终于解围。被围之日,阮鹗日夜盼望胡宗宪援兵,但官军驻扎在斗门、乌镇、王家、石门以及崇德,远者二三十里,近者只有十几里,却不敢前来支援。阮鹗由此产生了对胡宗宪的不满,引兵东渡钱塘江,开向浙西。

    胡宗宪为了离间敌酋,假造麻叶给陈东的信,相约袭击徐海,又故意让信落入徐海手中.陈东和徐海更为互相怀疑和戒备.这时.胡宗宪又派人对徐海说:“如果徐公已经降附朝廷,吴淞江有贼,为何不去征讨,以立功勋?况且徐公军中无船,夺其舟也可备用。”徐海觉得很对,率部众攻袭,斩首二十余级,残盗乘夜逃亡海上,徐海未能夺得船只。俞大猷奉命在海上截杀,尽歼倭寇,焚烧其舟,而陈东则逃亡到萨摩岛上。。

    徐海心中害怕,派弟弟徐洪来幕府质问,并献所截飞鱼冠、坚甲、名剑及其他珍宝玩好。胡宗宪热情接待,给与重赏,命徐海擒拿麻叶、陈东,许成功后奏给世袭爵位。胡宗宪又用财帛首饰收买徐海的两个爱妾王翠翘和绿珠,使之日夜规劝徐海擒拿陈东以报效朝廷。徐海贿赂萨摩王的弟弟,果然将陈东捉拿,献于胡宗宪幕府。

    为患已久的倭寇巨魁陈东被打入死牢。徐海自以为功大,对胡宗宪竟然有了些信任和亲切感。

    明世宗以江南倭乱日久难平,议再派钦差大臣督师。严嵩感觉到皇上对赵文华已经有些不满,便让赵文华上疏,垦切请求再赴江南督师,并说江南人翘首期待他的到来。世宗批准,命赵文华以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身份总督江南军务。赵文华再至东南沿海,胡宗宪对其极力奉承,赵文华在军事上一窍不通,也要依赖胡宗宪,两人相交甚欢。

    此时徐海境况非常窘迫。投降朝廷,又担心日后有变;返回海岛,则又难免被诸酋长追杀。况且俞大猷统领水军在海上,跨越海洋也大不安全。陈东的将士与徐海结仇,又不断来袭击。胡宗宪认为有机可乘,便派人对徐海说:“胡公自然要宽大你,但赵尚书认为你罪孽深重,何不引诱倭酋出海,令官军俘获千余人,以表示对赵尚书的归顺真心呢?”徐海且信且疑,又没有别的办法,便与兵备副使相约某日某时引众出海,举火为号,而官军埋伏在乍浦,见信号即出击。及至当日,果行此计,官军斩杀盗寇近百,淹死盗寇无数。

    徐海以为已经几次为朝廷建功,请求率部下诸位酋长入平湖城谒见赵文华、胡宗宪等。胡宗宪答应,双方约定八月二日。谁知徐海怕总督府设下伏兵,率甲士数百人提前一天到来,命于平湖城外列阵,自己亲率酋长百余人全副武装入城,请求总督接见。赵文华害怕,不想见,胡宗宪恐生他变,强使赵文华答应。于是徐海率众进入,列队向北朝赵文华、胡宗宪、阮鹗等叩首,口称:“死罪,死罪!”徐海尚不认识胡宗宪,使者以目示之,又叩首再拜。胡宗宪离座,以手抚摸徐海头颅说:“朝廷就要赦免你,切不要再生事。”赵文华等厚赏之,令出。

    这种请降方式还是野性未驯,不独令城中百姓惊恐不安,就是赵文华、阮鹗等也大为不满,合谋要诛杀徐海,以绝后患。徐海往东沈庄,又令裨将辛五郎归岛,以为外援。胡宗宪先以计骗住在西沈庄的陈余余党猛攻东沈庄,又令卢镗率水兵计擒辛五郎。赵文华调集六千军队包围沈庄,督军进击。徐海已知事变,挖掘深壕沟自守,立木栅数重,官兵不敢入。阮鹗自是要报桐乡仇恨,强令进攻。俞大猷从海盐攻破东沈庄,又追杀到梁庄,乘风纵火,倭寇大溃,斩获一千六百多,徐海落水淹死。永保兵俘翠翘和绿珠,问徐海在何处,二妾哭指其投河处。于是士卒争先下河,捞出徐海尸体,斩下首级献于总督面前。

    悍匪徐海所部至此评定,赵文华飞章报捷,称颂是世宗皇帝赞玄之功,并献所俘徐洪、陈东、麻叶、辛五郎及徐海之首。世宗大悦,行告庙礼,加文华少保、宗宪右都御史。

    赵文华被召还入朝,胡宗宪还任总督。后来阮鹗调移福建巡抚,胡宗宪兼任浙江巡抚。当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冬,胡宗宪令俞大猷扫平舟山之倭寇,两浙倭乱渐平。

     

    (图片三胡宗宪画像)

    至嘉靖三十六(1557)年正月,胡宗宪已集浙江军政大权于一身。他精明干练,又深知官场之诀,上结严嵩、赵文华,倚为朝内靠山;在下则善待良将如俞大猷、卢镗等,皆愿为其效死,胜则告捷受赏,败则替人包庇,故上下一心。正是在这个时候,胡宗宪上疏世宗,请求在刚刚夺回来的倭巢——松江府华亭县柘林镇筑城。

    胡宗宪的最妙一招便是对倭寇的离间和招抚。他对汪直的招抚卓有成效,而对徐海、陈东之辈的离间诱降之计,更是让人啧啧称叹。徐海被剿灭后,汪直还雄踞海上,与日本各岛联系密切,又时时派人潜往大陆,成为大明帝国的心头大患。

    胡宗宪对汪直的处置表现得很犹豫:在私人感情上,他感谢汪直的配合和帮助;在道德良心上,是他晓谕劝降、释放其母其妻、为其许诺保证;但于帝国安全上,他深知汪直的危害。凡此种种,都决定着胡宗宪对汪直当以招抚为主的政策取向。

    但是世宗皇帝并不这么想。世宗虽然不亲自铜兵,却从未放弃过对总督之人类将帅的制约。生杀予夺、恩威并至,是他惯用的伎俩。世宗一朝,光抗倭一件事,就先后有朱纨、张经这些总督落得个凄惨的结局,更不用说之前的曾铣、仇鸾了。想起来,都让天下总督寒心。

    胡宗宪的支持者是赵文华,而赵文华的支持者是首辅严嵩。赵文华赞同胡宗宪的策略,也认为汪直须用招抚。有赵文华在朝中上下其手,胡宗宪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继续招抚汪直,许以若降将予以都督一职。其幕僚蒋洲留在倭寇岛中,亦不时地对日本诸岛游说。这年春,日本山口、丰后两岛岛主听从蒋洲的招谕,前来入贡,并归还被掠走的人口。胡宗宪上奏朝廷,请世宗厚赏来使,世宗批准并照办,对胡宗宪的招抚政策,无疑也是一种鼓励。

    及至当年(嘉靖三十六年)秋,情况却发生忽变。问题出在少保兼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赵文华身上。赵文华受宠日久,小人得志对内侍近贵,甚至对严世蕃,渐渐不如以前恭敬谦逊,引起普遍反感。世宗派人赏赐他,正遇到他在家中醉酒,接待礼数颇为不周,世宗听说后很是恼火。西苑建新阁,逾期未能建成,世宗也对掌管工部的他极其不满。赵文华在皇宫不远又营造新宅,高大雄伟,动用工部一半的大木,世宗更是反感。三十七年四月间,恰好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发生火灾,世宗下令修复。赵文华难以办到,一拖再拖。世宗又听说赵文华在连年督师剿倭中贪污受贿、邀功请赏,开始考虑将他罢免斥逐。恰好赵文华上章称病告假,世宗则御笔批道:“今大工方兴,司空乃其本职。赵文华既有疾,其令回籍养病。”⑧圣旨颁下,举朝称贺,唯有在抗倭前线的胡宗宪有苦难言。

    世宗觉得未尽其罪,借口赵文华之子——锦衣卫千户赵怿思在斋祀期间(规定不准上疏)上疏请假送父归里,将赵文华削职为民,其子戍边。赵文华又羞又恨,一病不起,遂死于归乡的船上。死时肚破肠流,其状甚惨。

    后经审核,赵文华侵盗军饷达十万八千两。世宗抄没其家产,并令其子孙还债。至万历十一年(1583),此债尚未还出一半,有司代请赦免,神宗还不许,又把他的另一个儿子发配从军。

    胡宗宪从此之后对汪直的招谕政策失去了一个强大的内援。世宗一则深恨倭寇的劫掠和骚乱,一则从徐海覆灭中受到鼓舞,决意要继续进剿,彻底平定海寇。

    此时,日本山口岛都督源义长遣使奉表来谢罪,送回一些被掳人口和军士。胡宗宪上表,说此事是门客蒋洲所为。世宗令礼部议,礼部认为应优待来使,世宗准行。

    十月,汪直与日本人善妙等率一支大船队抵达舟山群岛,派使者与胡宗宪约定投降事宜,并宣称要为朝廷肃清海上盗寇,以赎死罪,同时请求通商贸易。胡宗宪答应了汪直的请降要求。

    及至约定之日,只有蒋洲来到,汪直及毛海峰、叶碧川诸魁首均未前来。一时传言四起,浙江人听说汪直率倭要来,惊慌失措。巡按御史周斯盛请求罢贡和逮捕蒋洲,胡宗宪不敢包庇,更不敢大意,命令逮捕蒋洲,并向海岸调集军队。蒋洲在狱中陈述招谕过程,表示汪直降意甚诚,其未能按时到达,被海风阻住。

    汪直所乘之船果然被台风损坏。未过多久,汪直改乘巨船,率头目数十人赶来,停泊于定海港。见岸边军队集结,便派其子汪滶前来质问。胡宗宪再三解释,汪直不信。胡宗宪又让汪直之子写书信相招,汪直说,孩儿真傻,有你父亲在,官府才会厚待你,父若前来,则合门被杀矣。

    将信将疑之间,汪直提出要一贵官为人质。胡宗宪马上派指挥使夏正与汪滶同往。汪直向来与夏正有交情,便不再怀疑。

    汪直率党徒叶碧川等至胡大帅的总督府请降,胡宗宪隆重接待。命中军指挥使负责其食寝,让其乘轿出入,并供应其船中人酒肉蔬米,可谓热情周到。胡宗宪多次与汪直恳谈,盟誓守信,以释其疑虑。在内心深处,胡宗宪也的确想赦免汪直,以盗寇来制盗寇,获得长治久安。他说服汪直先入按察司狱,以示服罪,尔后上疏朝廷,提出“或曲贷直等死,充沿海戍卒,用系夷心,俾经营自赎。”巡按御史王本固强烈反对招安汪直,而江南人言汹汹,都说胡宗宪收了汪直、妙善等金银数十万。胡宗宪闻说恐惧,急令人追回前疏,尽改疏文,“言(汪)直等实海氛祸首,罪在不赦,今幸自来送死,实藉玄庇。臣等当督率兵将,殄灭余党,(汪)直等惟庙堂处分之。”⑨他把诱获汪直之功归于皇帝赞玄修醮所致,声称汪直是命该自绝,再不言一语保护。

    世宗在胡宗宪疏章上亲批“(汪)直元凶不可赦!”并严令胡宗宪进兵擒剿余寇。胡宗宪不再犹豫,密令将汪直处死。然后派官军四面围住舟山岛。汪滶和敌酋谢和残酷地杀害了做人质的夏正,负隅顽抗,官军死伤甚多,无法攻占该岛。汪直久居海上,又很受海岛敬仰,徒众效死卖命者甚多,至此群起作乱,官军难以收拾。

    三十七年春,大队倭寇从日本各岛开到,与汪直旧部联合入侵,福建连连告急,千户魏兵、高洪战死。倭寇进逼福州,巡抚阮刘鹗不敢抵御,只好以库银贿赂倭寇,用新造的六艘大船让他们满载而去。

    京师又开始不断地受到警报和失败的消息,世宗严旨斥责胡宗宪。胡宗宪惧怕,急忙上疏陈述战功,并表示不久后便可扫清倭寇。兵部认为胡宗宪有意欺骗,科道官也接连上疏弹劾胡宗宪贻误战机,纵寇侵略。世宗大怒,下旨申斥胡宗宪,并将俞大酋等削职,命军中效力剿贼,克期破敌。

     

     

    (图片四徽州胡宗宪故居大堂)

     

     

    胡宗宪擅长权术。赵文华死之后,他更是极力巴结严嵩,每年进贿赂无数。世宗喜欢祥瑞,胡宗宪在舟山获得白鹿,献给皇上。世宗便开心至极,即行告庙之礼,赏胡甚厚。不久,胡宗宪又献白鹿,令幕僚徐渭作表。世宗更以为盛世吉兆,“告谢玄极宝殿及太庙,百官称贺,加(胡)宗宪秩。”⑩后来胡宗宪被加为太子太保,升兵部尚书,又再加少保,可谓官职越做越大。

    嘉靖四十一年(1562),担任首辅长达二十年的严嵩倒台,徐阶主持内阁,对胡宗宪的弹劾重又开始,致使胡宗宪终被逮治。但世宗没忘其平倭之功和献瑞之好,不忍加戮。宗宪长系狱中,悲愤抑郁。终于于四十四年(1565)十一月于狱中自裁。

    此时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已经基本平定,戚继光和俞大猷这两颗耀眼的将星也正冉冉升起。他们都是胡宗宪的部下,得到过胡宗宪的信任和擢拔。正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指挥军队浴血奋战,才最终彻底荡平了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