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城墙与上海抗倭“青村保卫战” 文/李晓栋 喜欢旅游的朋友,一定对北京雄伟的明长城和南京高大的明城墙记忆深刻。在世界古代军事史上,以城墙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军事城防系统是可与英法城堡媲美的军事堡垒。这些由垛口、箭楼、城门、城墙、角楼、马道、瓮城、雉堞组成的复杂的城防系统,曾经遍布中国各地,大到京师,小到县城。在现今的奉贤奉城镇的万佛阁内,还留有一段宽10余米,高近4米的明代奉城城防系统——“拱辰门”的月城城墙遗址,而在google卫星地图上,还能看出奉城老城四四方方的明代城廓形状。然而,在历史上,小小的奉城镇,真的是座名副其实的军事堡垒。 奉城旧称“青村堡”,曾是四百多年前,明代东南抗倭战争中的军事重镇。明朝奉贤军民和日本倭寇,在此发生了惨烈的拉锯战,其中的不乏胡宗宪、赵文华、俞大猷等著名历史人物,以及在后世名声大噪的少林武僧。 从明初的中国地图上看,今日的奉城正处在当时的海岸边上,天然的地理位置加之当时明代的近海防御危机,使得奉城成为军事前线。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防御倭寇海盗,明太祖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巡视山东、江苏、浙江海防。据汤和在视察后的建议“倭从海上来,当从海上御之。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兵,水具战舰,错守其间,俾不得入,入亦不得敷岸”,明政府决定在山东至浙江沿海驻军防御海盗,设置53个堡垒形成沿海防线,类似现代战争中的“马奇诺防线”、“大西洋壁垒”。奉城就是这道防线中的一个堡垒,称为“青村堡”,置“守御青村千户所”,驻军3039名,归“金山卫都指挥使”指挥。 这座在海边筑起的堡垒,规模宏大。据史料记载,青村堡城墙“周围六里,高二丈五尺”,城墙外的护城河“池广二十有四丈,深七尺余”,“城门四,上各有楼,外各有月城楼四,敌台十有一,箭楼二十八。”城墙有“雉堞一千七百六十六”,“旱门四:东曰朝阳,西曰阜城,南曰镇海,北曰拱辰,其上各有丽谯,外有月城四座,窝铺一百三十座”。这座铁桶式的城防系统,可瞭望、屯兵、走马、架炮、射箭,坚不可摧。 造城的原因是抵御倭寇, “倭”字,人字旁从一个“委”的意思,汉字象形会意上也就是“矮人”的意思,东汉开始,中国指称古代日本人为“倭”,“寇”就是土匪强盗。“倭寇”,特指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袭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明朝中叶,由于当时的日本处于南北朝的战国时代,各地军阀地主割据混战,民不聊生。战败的武士、浪人,失地的逃亡农民等在日本西南部藩主的支持下成为武装海盗,伙同中国沿海的盗匪汉奸,前往中国沿海各省抢劫北起辽东、山东南至江浙闽粤。由于日本国内的极度贫困,这些倭寇到了中国后杀人放火,掠夺财物,无恶不作。倭寇之乱在明代嘉靖年间达到顶峰,而武备废弛的明朝军队,起初对于倭寇,由于轻敌疏忽而束手无策,屡战屡败。 据明人采九德的《倭变事略》记载,在浙江海盐的明军与倭寇的第一次交锋中,明军就遭遇了惨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夏四月二日,一海船长八九丈余,泊盐邑演武场北新塘觜,约贼六十余,皆髡头鸟音,有枪刀弓矢而无火器。”“陆路指挥王彦忠率兵百余,至船询所以来,而译言莫通。”“时承平久,邑人相携往观,嘻然莫为虞。日甫西,彦忠率众逼船,倭尽起立,以燕尾利镞射数军,皆立死。”“诸观者始知惧,奔入城,遂塞门为拒守计矣。” 可见,数百明朝正规军,不敌六十余狡猾凶悍的倭寇,驱赶不成还大败而归。 登陆的倭寇,迅速占领一些江浙沪沿海村镇建立匪巢据点,向腹地袭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倭寇在汉奸海贼陈东、徐海的引导下占领今奉贤柘林为巢穴,与被占领的浦东新场、周浦互为犄角,四出掳掠,为害乡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八月倭寇又占据了奉贤陶宅,奉贤沿海两大据点陶宅、柘林全部沦陷,只剩下了被倭寇视为莫大威胁的青村堡没有攻下。于是,明代上海抗倭战争中的“淞沪会战”——“青村拉锯战”打响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3月,小股倭寇偷袭青村所城椒墩,青村所驻军百户王和率所部一百余人仓促应战,因准备不足,部队被歼,王和及队长陈九等明军官兵不幸遇难。得手后的倭寇包围青村堡,继而流窜浦东沿海,到处放火抢劫。六月二十七日,青村所都司韩玺主动出击,率领明军及自中原而来的少林寺僧兵于四墩歼灭倭寇80余人,击溃了围困青村的倭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九月十七日,盘踞柘林的倭寇倾巢而出围攻青村堡。倭寇先恐吓城内乡民交出金银布匹,驱赶附近乡民“异云梯,杂包担,遒通护塘间”,分散青村守军注意力,再派出两股倭寇偷袭攻城,进攻青村堡的四个城门。大群倭寇在海螺声中,左手持盾,右手舞刀,蹑梯而上。面对匪徒,青村守军吸取了第一次青村保卫战的经验做好了充足准备。“城上矢石雨下,军民以胡叉推梯,情绪激愤,甚至裸坐城头发炮。” 千户陈元恩与其弟陈元思亲自操作火炮和火绳枪射击,倭寇抵挡不住,被迫撤退。 正面进攻吃了亏,狡猾的倭寇想出了诡计。十月五日,倭寇24人伪装攻城随即又伪装失败,引诱青村明军指挥徐承宗、千户叶绪率兵出城追击落入埋伏圈,徐承宗、叶绪遭到围歼,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十二月初五日,倭寇又乘大雪纷飞的深夜偷袭青村,用棉被蒙头,穿上明朝老百姓的衣服作伪装,潜到城下,忽然登梯而上,攻破南门,焚烧城门。城内居民四出奔逃,被倭寇杀害无数,尸堆如小山。到了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二月二十八日和五月十一日,柘林倭寇再次侵犯青村所,先后被把总金汉、千总陈元恩、监生盛际时等率队击退。来袭倭寇只能焚烧其舟,大肆抢掠而去。 为挽回明军的脸面,解决江浙的倭寇问题,内阁首辅严嵩派出其义子、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压阵江浙剿匪。重压之下,浙江总督胡宗宪调拨浙江总兵名将俞大猷率浙江兵会同曹邦辅的直隶兵,号称20万,围剿倭寇在奉贤的巢穴柘林和陶宅。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九月,赵文华、曹邦辅、胡宗宪三路人马对陶宅发起总攻,倭寇集中主力,猛攻胡宗宪所率浙兵,明军死伤千余人。曹邦辅所率的直隶兵也中倭寇埋伏,死亡200多人。紧接着兵备副使刘焘的5000军队兵分三路继续围攻,倭寇以200人迎击,明军再次溃败 到了第二年的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倭寇又率40余艘贼船来袭青村堡,被把总王应麟击退。六月,又来偷袭青村堡,被守军击退。同一时,总督胡宗宪再次率领浙江、直隶兵,会剿陶宅倭寇,这次剿匪终于大获全胜,倭寇弃守陶宅、柘林,残匪在九团洋被王应麟部队击溃。之后,在失去陶宅、柘林的据点后,青村之围解除,奉贤倭寇被荡平。汉奸匪首徐海被擒,倭寇失去内应和向导,浙江倭患平息。 而奉城规模宏大的城墙盛极一时,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奉城,城楼遭毁,同治六年(1867年)修复,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始拆除城墙,城墙砖用以修筑监狱,以后城墙逐年被毁,只剩下目前万佛阁一段及另在西北角高土墩下,埋有约40米长的城墙遗址。但是,这城墙背后,明代东南抗倭战争奉贤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却流传了下来。 相关 “贤人”:明代奉贤抗倭战争中的少林僧兵 少林僧兵,因武艺高强,可以一敌十,所持的少林棍法在当时所向披靡,类似现在的特种部队。由于从嘉靖三十年(1551年)起,日本倭寇不断袭扰上海地区,明朝守军兵员和战斗力都不足以应付。为此,明朝政府只好征召地方武装补充,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少林武僧,毅然前来抗击上海沿海倭寇。 据河南少林寺内刻于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的《登封县帖》载:“先年,上司调遣寺僧随征……倭寇等,阵亡数僧。”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清代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亦云:“山东应募少林僧,叶榭江湾敌队乘。七尺棍长卅斤重,战场陷阵勇先登。 在争夺奉城的“青村拉锯战”中,少林僧兵屡见文献。如地方志记载,1553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青村所都司率僧兵于四墩毙倭80余。1555年10月,浙江提督胡宗宪率浙江诸路兵进剿陶宅倭寇,少林僧兵为前队,直至倭寇门前,抡棍破敌,遇者即倒。 而来沪助战的少林僧兵中以“月空”和尚最为知名。明代李绍文的《云间杂识》载:“僧兵百余人,其首号月空,次号自然,傍贼结营。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棒击碎敌首,于是贼气沮”。明代张鼐的《吴淞甲乙倭变志》说:“贼队有巨人穿红衣舞刀而来,领兵僧月空和尚遍视诸僧,皆失色。独一僧名智囊,神色不动,即遣拒之。兵始交,智囊僧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这些史料,生动刻画了明代上海奉贤抗倭少林武僧武艺高强,灵活机动,有勇有谋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