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盐业旧话 文/李晓栋 李彦
“前世不修,住在海头,屁股夹跟竹头,东头跑到西头。豆腐干样一条被头,盖着当中没有两头,吃饭用钵头,有上早上没夜头,东头搬到西头,搬来搬去没有尺吃头,有囡不嫁海头。”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奉贤柘林镇板晒制盐盐民的日常歌谣《十“头歌”》,辛劳与苦作不言而喻,也从侧面反映出奉贤地区制盐与盐业发展的深厚历史背景。 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就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十口之家,十人食盐;五口之家,五人食盐;无盐尔,饿死而肿。”寥寥数字,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盐之于生命的重要性。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的奉贤,南临杭州湾,有海岸线30余公里,自汉朝就是典型的产盐之区——曾有文字记载:秦汉时奉贤已有盐业生产,唐代已有盐场。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奉贤袁浦场(即后来的奉贤盐场)有草荡地(即海滩和煮盐地)33993亩,青村场(也在后来奉贤境内)有草荡地54642亩。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浦场有草场地17396亩,青村场有草场地33076亩。清代更盛,凡地名上有个“团”字或“墩”字的地方,都曾是煮盐的地方,民国年间也是如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贤县人民政府接管了袁浦场和所管辖各盐务所及几座盐仓。 奉贤的青村镇(今奉贤区奉城镇),原名青墩,又名敦明。“海寇来犯时,墩上举火为号,因此得名。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地设青墩盐场。后绿树成荫,改称青林。”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筑里护塘后,盐民、渔民群居,渐成村落,青林遂改名青村。明洪武十九年(1368年)筑青村城堡御寇,置守御千户青村所,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改称守御青村中前千户所。明代,青村所成为一座抵御倭寇的重镇。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国元年(1921年)为奉贤县县署所在地,称奉城。这座起初由盐业、渔业而兴起的集镇,经过几百年的规划建设,形成了布局严整,功能齐全,拥有县衙、学署、书院、文庙、城隍庙、言工祠、万佛阁、魁星阁、同善堂、先农坛、武庙等明清建筑及“窝铺一百三十座”的古城。只可惜,大部分的明清建筑精品及部分民宅在1937年11月的日机轰炸中被炸毁。 奉贤地区盐民制盐,清嘉庆以前都采用煎熬法,即先刮泥、淋漏、制卤,再用铁盘煎熬。100斤卤在经过1.5—2.5个小时的煎熬后,大约可熬盐10公斤。而后,相传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浙江省岱山岛一位叫王金邦的盐民常看到自己挑水的扁担槽沾湿后有盐痕结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盐板来晒盐呢?一试果然成功,于是有了板晒法制盐。清咸丰年间,岱山岛天灾连年,居民迫于生计,乘船挟板逃荒到奉贤县境内,板晒之法遂传入奉贤。 板晒法相较于煎熬法,其先进之处在于可根据卤汁产量、光照条件任意排板晒滩,提高盐产量;办晒盐无杂质,颗粒晶白,味觉鲜美;降低劳作强度,提高盐产量,可根据盐卤产量无限制扩大板晒面积,一次挑卤,日晒成倍增收;无需烧柴降低成本,盐板可反复使用多年。 奉贤板晒制盐工艺的问世,演绎了传统工艺向自然挑战、向科学迈进的革新与创举,体现了广大奉贤盐民敢于战天斗地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屈的信念,谱写了海水制盐变革发展的历史篇章,孕育了盐民文化,体现了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海水制盐的宝贵财富。 海水制盐孕育了盐民文化,板晒制盐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了盐民文化内涵。海水制盐的基础为海水、阳光,而板晒制盐则充分利用自然原动力——太阳的照射。以《奉贤盐政志》为佐证,经长年劳作积累,盐民能详细记载全年逐月、逐日潮汛天象、日照等具体时辰,这是板晒制盐与煎熬制盐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在依靠自然条件生存的情况下,探索总结自然规律而减少、避免盲目性,使大自然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是盐民向自然科学高峰攀登的重要标志。然而,从事板晒制盐的盐民,劳作非常辛苦,在太阳暴晒和海风风干下,争分夺秒地将每一个步骤一丝不苟地完成,才能制出上等好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政策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奉贤盐区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经历了互助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几个不同阶段。1950年,奉贤彻底废除了盐场板主封建剥削制度,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盐民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富裕之道,吃、穿、住、用、行的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不断发展,盐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生活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1958年以后,奉贤板晒制盐改为滩晒,即在盐田外侧的海塘上建几座水闸,内侧开挖随塘河和盐田沟渠,乘大潮时打开闸门,海水灌满河渠,退潮时再关紧闸门。盐民将盐田分为高、中、低三层,先用水泵将水灌进高层,再逐次流入中层、低层。低层结盐,当天刮盐,当天再进水,一潮水一般可开闸两三次,供晒盐10天至半个月。奉贤海涂制盐在南上海民间制盐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领军盐业发展的作用。现代人在追溯奉贤盐业史的同时,以板晒直至滩晒的海水制盐工艺发展为借鉴,完善这一艰辛、宝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是一部沉甸甸的、体现奉贤盐民先人精气神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不失为向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能可贵的历史教材。 1979年是奉贤历史上盐产量最高的一年,全年盐产量2.18万吨,但由于历史背景中,上海地区的海岸线逐渐东移,长江的主泓道逐渐改道向南,致使奉贤地区周边的海水含盐度逐渐下降,到1983年,地区年产盐量仅8700吨,1984年又降为1400吨。当年9589亩盐田,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盐,产值仅86元。盐业生产可谓每况愈下,盐民收入大不如前。 1982年,在上海水产研究所和市水产养殖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奉贤盐场开始试养东方对虾。当年开挖7个虾塘,共187亩,每亩投放虾苗8000—10000尾,5个月后,平均亩产对虾58公斤。从此,各盐业生产队普遍开始养殖东方对虾。 东方对虾与我们平日熟知的明虾不同,经低盐度海水养殖,虾壳更薄、虾肉更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属虾中精品,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1987年,奉贤虾塘面积已扩大到8800亩,平均亩产东方对虾132公斤,当年直接为国家提供出口对虾794吨,虾农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四口之家就成万元户。 据当时的文字记录,在拓林对虾养殖公司的冷冻厂,一条传输带架设在仓库外的通道上,男男女女几十个人在忙碌着,有的拉着拖车将刚捕到的小对虾运来,有的在过磅,有的在分拣,有的在装盒,有的将对虾洒水后放上传输带……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晒盐,我们只关心天气和海水,劳动是各生产队和劳动者的事;现在事情多了,且不说接待外商、谈判价格,就养殖、贮藏、销售、运输等管理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总之,现在是科学养虾,我们自己已经培养了不少技术人员,还有水产研究所和水产养殖场的工程师常来指导。”依靠科技,跟踪外贸,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育苗、养殖、速冻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奉贤的盐民依靠改革开放后的绝处逢生,确实富了。(文中盐民歌谣《十“头歌”》由奉贤区柘林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孙佳萍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