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长城——御海潮护苍生的华亭东石塘 文/李晓栋
现在的奉贤,有着31.6公里长的美丽海岸线。漫步在奉贤海湾旅游区的观光大道上,看着碧海金沙,吹海风,听海浪,真是说不出的惬意。这是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几代奉贤人实现了拦海、防汛、造田、开发的伟大奇迹。六十多年中,奉贤共围海造田65.8平方公里,筑坝修堤7条,全长70多公里,将凶猛的海潮灾害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台风海潮灾害,曾席卷奉贤大地,哀鸿片野,一片汪洋,死者枕籍。 从文献记载的奉贤台风海潮灾害来看,真是吃尽了苦头。在南宋淳熙与绍熙之交(12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上海金山段海岸塌陷,导致奉贤柘林段海岸线整个后退。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奉贤海塘坍陷入海,沿海民庐漂没无算,田禾俱淹。到了现代,灾害依旧。1942年2月26日柘林遭受了一次两小时的台风海潮摧残:“顿时屋宇倾覆,草房车棚大半倾倒,一时呼天闯地,声应迩遐。村民受祸最烈……沿海草房则全数摧毁,损失惨重。”1949年7月24日至25日,柘林沿海遭到12级以上台风,暴雨、大潮“三碰头”。村民房舍凡砖墙瓦顶,全部漏水,泥墙草顶的房屋,草顶吹掉,泥墙倒塌。 为此,奉贤人民从台风海潮的魔爪中“救海岸”、“救土地”、“救黎民”,与海潮自然灾害的斗争持续了千百年。其中最著名和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见证,就是建造于1724年的大型古防洪海塘遗址 ——“华亭东石塘”。 站在290多岁的“华亭东石塘”前,67岁的柘林镇社区事务中心退休文物巡查员王正荣老先生,介绍了当初发现古海塘的往事。1996年5月,在当时的奉柘公路削降拓宽改造工程中,施工队挖出了埋藏在路基下近4000米长的古石塘。海塘呈东西走向,高约2—3米,底宽2.4—3米,顶宽1.5米,由大块青花石或花岗石砌成。其中,塘体上有碑刻十处,如“屹若金汤”、“万世永赖”、“河口界碑”、“长庆安澜”、“海宴河清”和“保护桑田”等。于是,奉贤因修路而挖出了一个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成了上海郊县颇具规模和气势的古迹,号称“上海小长城”。 关于“华亭东石塘”,它有着“皇帝钦定,名臣督造,名留青史”的显赫身世。有关它的诞生,还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如前文所说,奉贤古来深受台风海潮灾害的侵扰,防洪抗潮问题成了让历朝主政官员的最大烦恼。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农历七月十八日,“飓风骤雨,自辰至酉,势转剧。康熙四十七年所筑海塘坍陷入海,沿海民庐漂没无算,田禾俱淹”。这次严重的台风海潮灾害,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还把先前建造的拦海土塘给摧毁了,涉及到海潮吞噬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松嘉湖地区的安危,震惊了北京朝廷和雍正皇帝。是年十二月,雍正任命吏部尚书朱轼为钦差大臣,查勘华亭海岸(今金山和奉贤)沿海,重修华亭海塘。 这位朱轼虽是正一品的正国级干部,但是修起海塘来也是认真仔细,兢兢业业,还颇具技术官僚的风格,喜欢搞技术创新。朱轼在现场做了大量调研后认为,当时的海塘一般都是土塘,每次潮水退却后,当地民众在海滩的淤泥最高处洒上糠,再沿着糠的痕迹就地取材修建土塘。但是,这种简陋、脆弱的的土海塘经不起海潮的侵袭,抗风抗潮性差,要改建为牢固的石塘才好。他提出,修复原先自金山嘴到柘林镇垮塌的华亭土塘,其险要地段必须“易土为石”筑造石塘。为此,朱轼自己设计了以条石和碎石混搭而成的“鱼鳞石塘筑造法”来试筑石塘。 修塘工程进行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又派巡抚陈时夏查勘华亭修塘的进度。陈时夏发现,由于督工李馥、黄叔琳二人不懂技术,又精于偷工减料,不按朱轼的方案施工,导致试筑的土塘与石塘混合的“鱼鳞石塘”质量较差,陈时夏遂上奏雍正说:“恐波涛日夜冲啮,联接之处,历久不坚。”得悉修塘失败的雍正皇帝忧心忡忡地写下谕旨:“朕思海势冲激,风涛旋转难定,土塘经历年久,未觅可虑。不若一例尽修石塘,为百姓万年之利,似为一劳永逸,永垂久远,以副朕经理海疆,爱养民命之意。”在皇帝的命令下,华亭海塘全线改筑石塘。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再派自己的亲信浙江总督李卫来巡查华亭筑塘工程。李卫带着圣旨,查办了前任督造人员,任命清代著名的能吏、廉吏和水利专家——松江府海防同知俞兆岳为通政司参议,全权总理华亭海塘工程,改建全部四十里华亭海塘。俞兆岳接任筑塘钦差,亲力亲为,铁腕治理,将拖拉停滞的华亭海塘工程推上了正轨。 俞兆岳首先吸收了前任朱轼“鱼鳞石塘”的设计优点加以改造为“俞兆岳筑塘法”,先用木桩打入土内,上铺石条,条石之间用铁榫、铁销连接加固,缝隙之间,均用白灰沙砌缝。石塘地高1.2丈(入土3尺,总高1.5丈),面宽5尺,底宽1丈(《金山县海塘志》)。塘身用料为青石和花岗石,铺顶一层均为花岗石。这种多层石条阶梯形结构海塘,消能作用良好,当波浪拍岸后下泄时,又能减弱底流速,防止淘刷塘基,提高了抗灾能力。 俞兆岳先筑样塘六十丈(200米)示范,之后要求施工人员一律按式构筑,严格管理工程质量,杜绝偷工减料形成豆腐渣工程,直至海塘全部竣工。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华亭石塘东起华家角(今柘林镇奉海村)向西延至龙珠庵(今金山区境内)全线竣工。据李文藻《吏部左侍郎俞公兆岳传》称:“(俞兆岳)阅七载,成石塘七千一百二十八丈。自柘林城至金山城,凡四十五里……民得安堵。” 直到如今,我们还能看到清清楚楚地镌刻着施工、监造、督办人员名字的石条。在王正荣老先生的指引下,我们还发现了监造施工的碑文,上面刻有施工工匠、督办官员和各施工人员的职责范围等,从监造到施工全部责任到人。而海塘的质量两百多年来依然如故,石块和石块间的缝隙,即使用钢针扎入也无懈可击。这座号称“四十里金城”,充满了古代奉贤人民聪明智慧的华亭东石塘,就是这样坚韧地守护了奉贤海湾200多年。而关于雍正皇帝心怀黎民,廉吏俞兆岳奉公职守造海塘,古华人民战天斗海与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也随着古石塘的发现和保护而重见天日了。 相关 “贤人”:爱民如子的廉吏俞兆岳 俞兆岳,字岱祯,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廉吏。俞兆岳从小与母亲吴氏相依为命,苦读诗书。幼年时,母亲经常用古代圣贤的事迹教育他,让俞兆岳养成了遵纪守法,秉持公义的意识。 康熙年间,俞兆岳从北京国子监肄业,后被清政府选为福建大田县知县。在任大田知县时,他用聪明智慧破获了一起新娘失踪的凶案,用计查出了杀人真凶,释放了被前任知县屈打成招的无辜者,让冤案沉冤得雪。此后,俞兆岳调任台湾知府,他一到任,就来到城隍庙向城隍宣誓:“毋贪财,毋畏势,毋徇人情”,立下三戒。当时的台湾,由于清政府派驻台湾的官吏多为军人,骄横跋扈,百姓不堪忍受,只能上山为匪。俞兆岳获悉后,用计捕获匪首,得到了所有被迫为匪的百姓名册。当地军人要按名册将这些百姓斩尽杀绝向朝廷请功,却被俞兆岳放入火中烧毁说:“杀人邀赏,仁者不为也”,除了处理了匪首外,其余被逼为匪的民众一概不予追究。 由于治理有方,万民拥戴,俞兆岳被清政府任命为松江府海防同知。上任后,俞兆岳就遇到了台风海潮冲垮华亭土海塘的灾害。俞兆岳立即上书江苏布政使鄂尔泰,要求改建华亭海塘。时年,雍正派遣钦差朱轼巡视海塘,筹划重建,俞兆岳陪同巡查又力陈重建石塘。朱轼被俞兆岳的决心所感动,向雍正上奏重建石塘。雍正六年,朝廷正式任命俞兆岳为通政司参议总理华亭海塘工程。此后,俞兆岳亲自设计石塘图纸,招募灾民筑塘,督工营造,前后历时七年。他自己在筑塘一线督工,不穿官服、不戴官帽身穿粗布青衣,头戴破帽与筑塘民众打成一片,就连附近儿童也经常扯其袖而尾随嬉笑称其“俞伯”。他的这种认真精神,终于完成了几任官吏没有完成的华亭石塘工程,筑成石塘四十里,保护了上海沿海百余年。 李文藻《吏部左侍郎俞公兆岳传》评级俞兆岳称:“天性耿介,能劳苦,勇于有为”,受老百姓的拥戴。在俞兆岳年老生病居时,其家门前,经常有老百姓偷偷送来蔬菜和大米。当得知俞兆岳要被调回京城时,民众罢市挽留,不让俞兆岳走。俞兆岳只能与仆人于夜间离城,怕百姓追来。俞兆岳死后,有几十人自发到他墓前祭拜,擦着眼泪说:“我们就是那些修海塘的民夫啊”,又端出茶水祭祀说:“我们并非没有力量买来牲畜供奉俞大人,而是怕俞大人伤心,因为他不愿看到老百姓为他花一文钱!”。 |